常春青
摘要:農村作為一個特定的教育環境,與城市教育稍有不同。后進生作為教育界中的改進對象,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工作者的困擾之處。農村初中相對來說由于特定的環境限制,后進生的比例相對與城市教育稍有不同。下面,本文就農村中學教學中如何改進后進生展開敘述。
關鍵詞:農村;后進生;農村中學;環境限制
一、農村中學后進生改進的重要性。
農村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處于爭議中的話題。在農村中學教育中,后進生的管理問題可以說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人才的必要性。
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作為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城市教育還是農村教育都需要對人才的質量有一定的保障。而改進后進生,才是為社會增加更多優秀人才的途徑。
(二)促進社會的和諧。
當今時代我們不乏看到在犯罪的人群中青少年犯罪者占有不容小覷的比例。這是相當可怕的。究其原因,就是部分青少年在應該接受教育的年齡放棄了教育,導致在情感價值觀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在農村中學教育中,普遍被“讀書無用論”所誤導,導致學生對于學習教育存在一定錯誤的理解。所以,改進后進生是有效促進社會和諧的必要途徑。
(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后進生其實并不僅僅籠統的指成績落后者,他也包括品質稍微落后著,所以,加強對后進生的改進力度,可以有效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四)維護學校良好的校風。
一個學校不僅由優等生組成,也包括后進生,所以,為了維護學校良好的校風,就必須加強對后進生的培養力度。
二、后進生成因分析。
后進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成績上的后進生以及品質上的后進生都是有不同的因素所構成的,所以,要想對后進生進行轉化,就必須要透徹的對后進生的形成因素進行分析。
(一)家庭方面。
1.農村中家庭管理散漫。
由于在農村中,很多家庭都分散開了,也就是說,在農村的學生中,留守兒童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部分學生長期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自然在家庭教育方面會有一定的欠缺,加上隔代溺愛的影響,學生在家庭教育中可能散漫慣了,所以對于學習的態度就顯得很隨性。
2.“讀書無用論”影響深遠。
在農村中,知識的力量可能表現的并不明顯,這就導致部分家庭對于教育并不是很重視,甚至部分家庭深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
3.部分家庭具有不良影響。
部分家庭由于受教育水平低下,導致他們具有很多不良的行為和習慣,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
(二)學生方面。
由于當今時代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學習的內容自然而然的變得越來越難,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承受不了學習的強度和難度,導致學生逐步淪為后進生。
(三)教師方面。
由于農村教育水平有限,部分教師的教學素養不高,導致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會融會貫通,不能夠靈活的運用教學方式,甚至部分教師單一的使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部分學生會產生對學習的抵觸心理,導致學生逐步淪為后進生。
三、后進生的改進策略。
(一)收集相關信息,方便教師采取策略。
作為農村教師,要想對中學中的后進生進行改進,首要任務就是要摸清后進生的各方面具體情況。包括后進生的具體人數,各個后進生之間的不同之處,以及每個后進生形成的不同原因,教師要善于與他們進行溝通,了解相關的具體信息,然后根據他們的不同形成因素,“對癥下藥”,促進后進生改進的順利進行。
(二)教師要平等對待,挖掘后進生的閃光點。
作為后進生,他們本身可能并不愿意帶上這個標簽,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優等生的教育培養而忽略了對后進生的培養,這樣極容易導致后進生產生失望,帶給他們沉重的心理壓力。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優等生和后進生一視同仁,對于優秀的地方要加以表揚鼓勵。尤其是對于后進生,要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班集體中的重要性,從而讓他們自發性的想要加入優等生的行列。
(三)整合資源。
農村中學的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著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變化,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對資源進行整合分析,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情感方面的變化,尤其是對于后進生,要及時關注到他們的動態變化。必要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雙方將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更好的促進后進生的改進。
總結來說,農村中學與其他教育機構不同,由于環境的限制,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改進后進生的策略實施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參考文獻:
【1】包愛芳.《增強農村中學后進生改進有效性的研究》,學術期刊 《華章》 2017年1期
【2】鄭開玉.《農村中學后進生改進方法淺析》,學術期刊 《吉林畫報(教育百家 B)》 2017年5期
【3】常如正.《相關農村中學后進生改進思考》,學術期刊 《中學教育》 2014年1期
【4】張宇.《農村中學教育如何發展》,學術期刊《中學教育》2017年6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