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代蓮
摘要:美術教學作為初中時期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我國開設美術課程,目的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的基礎,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意識,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從而陶冶出高尚的情操,培養出良好的品德。美術的教學對學生自身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地提高有較強的影響,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好教學的策略和方法,對學生自身各方面的提升都有較大幫助。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策略和方法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材內容的編排從當前社會的基本情況和學生的需求出發,主要是側重學生學習美術的實效性,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有人曾這樣評價過美術,認為美術是幫助人們培養出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并且美術作為初中必修的一門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傳授美學教育的主要途徑,初中的課程相對于小學時期,有了很大幅度地增加,除了音樂和美術課程,其余學科基本上輔助于考試,因而美術對于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十分積極地影響。通過美術課程地學習,學生可以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從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這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一、 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必要性
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的眼睛,欣賞生活中有關美的事物,從而提高生活樂趣。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對美學的認識將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不斷開發自己的想象力,為今后學生進行自身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加上初中階段的學習壓力較大,學生倘若整天只知道沉迷在學習中,對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不利,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疲憊的狀態。美術教學則是學生利用該課程放松的好機會,緩解學習上帶來的疲勞和焦躁。
二、 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一)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式的方法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學生的欣賞視野。在傳統的美術教育課程中,教師往往習慣于向學生展現美術作品,而學生需要做的工作則是聽教師講解該作品的獨特之處,看看作品的模樣,發表進行所觀察到的美即可。這導致學生在內心深處會認為美術課程并不重要,只需要稍微地敷衍即可,然后利用其余時間做其他的事情,這節課便算圓滿結束了。因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如詢問學生看過這幅作品之后最直觀的感受,或者談談自己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通過不斷地誘導學生進行思考,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在美術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師在向學生展示《蒙娜麗莎》一畫時,可以利用幻燈片將這幅作品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先仔細地看幾分鐘,然后教師可以開始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有沒有同學聽說過或者看過這幅名畫?大家看完這幅畫之后最初的感覺是什么?這幅畫美不美?美在哪里?這時,學生便會開始在下面進行小聲的討論,良好的課堂氛圍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片刻過后,有些同學會開始回答,有的人會說人長得美、從各個角度來看,畫中的主人公都是看著自己的、主人公的笑容很有感染力等等。通過這些學生的回答,學生對藝術形象的詮釋能力便可以得到提高,并且觀察想象、思維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二)教師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事物因比較而不同,因比較而產生出好壞。在我國美術論壇上,美術的作品數量之多讓人眼花繚亂,因而,懂得對比的方式看待事物,才能區分出好與壞,對事物有著客觀的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教會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培養評價事物的能力。不同學生對美的定義不同,對同一作品給出的評價也不相同,因而,學會用比較的眼光去看待新鮮事物,方能不斷進步。
例如,美術中的《梳妝圖》和《簪花仕女圖》,這兩幅作品都是描寫女性的體態和美,教師在展示過程中,可以提示學生從畫面的描繪對象和作品整體的表現形式中進行觀察,從而觀察出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觀察,學生便能發現日本和中國女性在古代服裝方面的差異,以及形態和姿勢的差異。緊接著,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兩者的文化差異和時代背景進行原因地分析,對比兩個國家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國家發展的狀況,最終找到兩幅畫的亮點所在。
(三)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氛圍地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可以放松學生的身心,使得學生更加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
三、總結
初中美術學科的教學,由于該門學科的特點和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因而教師想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打破常規,還應結合新時期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從而選擇出最佳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于美術的認知。
參考文獻:
【1】范睿.《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學術期刊《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年42期
【2】張振宇.《初中美術欣賞式教學探討》,學術期刊《考試周刊》,2015年41期
【3】楊霜.《初中美術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學術期刊《學周刊B版》,2013年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