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萍
摘 要: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優化教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生在空間與圖形學習上的效率。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通過直觀的圖像、鮮艷的色彩和逼真的音響,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創設動態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想像、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圖形
為順應教改工作要求,小學教材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小學數學教材中增加了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以合理的方式來為學生提供想象空間。小學生年齡小,思維不成熟,在空間與圖形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要注意策略的運用。
一、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
兒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維世界,是“空間與圖形”。人們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狀、大小,選擇恰當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間的關系。 直觀圖形、幾何模型以及幾何圖形的性質是準確描述現實世界空間關系,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各種問題的必備工具。因而“空間與圖形”的教育價值首先表現在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生存空間。
二、優化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就是如何將教學的結構組成和體系構建,通過教學理念組合在一起而去完成教學任務。
(一)加強動手操作
多動手進行操作可以促進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程度,開拓空間思維發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測量自己的文具或者身高等。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知識聯系生活
教師應從生活中尋找簡單易懂的例子,幫助學生對平移、旋轉以及幾何圖形等方面進行了解,增強學生對圖形變換的認知。教師在講三角形的時候,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的應用,學生會回答生活中常用的腳手架、路標等物件。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一定要選用三角形,若用四邊形進行代替是否可以。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任何腳手架都沒有四邊形這一形狀。教師在學生精心觀察的基礎之上開始給學生講授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關系及其特點。有的學生經由觀察發現:兩個三角形可以組成一個四邊形,這就說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掌握了圖形觀察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空間觀念是創新思維所需的基本要素,沒有空間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與數學其他分支相比,幾何圖形的直觀、形象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直觀表達、動手操作、大膽創新活動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作為一種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它在誘發學生的直覺思維、增強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創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對周圍環境、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測量,還是有關觀察、操作、猜想與設計,都需要學生親身參與、親手實踐,其實踐能力、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都將在自主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和發展。
四、利用電化教學,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
《兒童認識發展教育》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
多媒體系統它能夠同時獲取、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包括文字、圖形、聲音、靜態或動態圖像、動畫等不同形狀的信息在計算機上把圖、文、聲、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種媒體互補。多媒體傳遞信息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為小學生勾畫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環境,是實現學生獲取知識信息最優化的通道,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例如,我在教三年級《四邊形的認識》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校園主題圖,一開始,小導游聰聰(數學教材里的聰聰)就出現在了屏幕上,用她那甜美清脆的聲音開始介紹:“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聰聰,今天我從課本里跳出來了,現在就帶你們到我的學校去參觀,我的學校有好多各種各樣的圖形,看誰發現的多,并知道它們的名字,誰就是今天的聰明寶貝。”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幾句話,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對主題圖充滿了好奇心,學生們樂次不疲地馬上找到了各種各樣的圖形,為進入本課的學習營造了好的學習氛圍。
再如,在教《軸對稱圖形》時,課本提供了三副例圖,即蜻蜓、天平和楓葉,怎樣讓學生與生活經驗產生聯系呢?為了讓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點產生興趣,我制作了課件,將蜻蜓、蝴蝶,魚兒,還有天上的鳥兒,飛機制作成了動畫,將音樂、旁白融入到了畫面。學生仿佛一邊在看動畫一邊在欣賞音樂散文,優美的音樂動聽的介紹精美的畫面烘托的氛圍把學生帶入了聲光色三位一體的美的境界。多媒體改變了數學教學中的索然無味他們在享受數學中的美,思維很容易就激活了,由原來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總之,提供豐富的現實情境,增強學生空間與圖形的經驗 豐富的情景所承載的是生活中鮮活的問題,學生喜歡解決這樣的問題。所以“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利用與實際生活中的實物、實物圖片,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是學生從這大量的表象中充分的感知圖;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能。現實生活中有大量的空間與圖形問題,教學中應為學生選擇和提供他們所熟悉的情境,使學生在現實問題的感知與操作過程中體會空間與圖形,為形成空間觀念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向陽,邵漢民.淺談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概念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3(6):14-15.
[2]劉長福.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