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蘭
摘要:知識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數學知識當然也是。我們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就要熟悉到學生門生活的環境,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來讓同學們對學習數學更加感興趣也更加熟悉,把現實中的數學和教學的數學拉近距離。本身生活當中就是離不開數學的,我們學到了的知識就要再運用到生活中去。也就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我們學習數學時就會覺得很有趣,學生們也會越發的在學習中獲得興趣,和對未知知識的學習欲,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探究的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中的數學;數學的實踐
數學是我們從小學到大的一門科目,也是家長很重視的一門科目。經常就有人說一個孩子聰明,就會舉出來他數學考了多少分。事實上我們老師并不會覺得那個小孩聰明,那個小孩笨。沒有學生,只有不用心的學生。我們做老師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來讓他們學習用心。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就是我對于提升數學學習的一些辦法。
一、巧妙設置生活化教學情境
對于小學生而言,大多數的數學概念都很抽象難以理解,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把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到教學內容中,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掌握所學知識,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穩定性質時,很多學生無法理解何為穩定性。教師可以以自行車的支架作為具體實例進行講解,首先提出問題:“自行車為什么不用平行四邊形作為支架,而要采用三角形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心理,然后告訴學生答案:“因為三角形性質穩定,可以對自行車起到穩定的支撐作用。而一旦把自行車支架改為平行四邊形,因為其不穩定的性質,自行車很快就無法在地面站立,會很快傾斜倒下?!睆纳钪械膶嵗霭l,結合設問、類比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濃濃的生活化氣息、體驗到生動的教學方式帶來的學習樂趣,有利于學生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熱情,讓他們樂于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一一映射。
二、結合教材,應用適合課堂的生活原型
新課改指出,教學活動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環境來進行。新課標改革政策實施以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都成為了數學學科注重培養的內容。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挖掘一些適合應用到課堂教學的生活原型搬入課堂,使學生興趣更濃,愿意就生活原型來交流問題,引發學生共鳴。例如,在講解運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可以設計買東西的情境,并且導入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互動熱烈,教學高效進行。此種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掌握學生心理,了解學生的愛好,在此前提下尋找到學生喜愛的生活原型,并將其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優化課堂教學。應用生活原型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發揮創造性與主動性思維,令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發展教學合力
在孩子成長環境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并存,又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進一步的延展和補充,三方保持一致步調,共同發揮合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F代社會中,孩子大多處于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出于溺愛心理包攬了孩子全部,嚴重阻礙了他們接觸社會、體驗生活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其發展自由。對此,教師應適度組織家長會、家訪等活動,加強與家庭教育之間的聯結,全方位了解學生成長個性,與家長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共同引導學生培育獨立解決問題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此外,學校還需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功能,積極搭建良好的數學實踐環境,適度開放自身既有教育資源,同時尋求更多的生活化素材資源,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全面滲透。
四、建立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及時了解小學生的吸收情況。譬如為了考察學生的數學水平,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來考察。譬如在“函數”章節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最喜歡吃什么水果”,該問題能使課堂更具學習趣味,當學生講述個人喜愛的水果后,教師提出數學問題“我最愛吃櫻桃,我現在給出一個公式,X-7=2,請大家計算我今天吃的櫻桃數量”,該問題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小學生積極計算并回答教師問題。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價值觀,當前的小學生在內容思考上存在多元化特征,這也有助于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借助其多元化思維引入多樣性的生活元素。譬如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在班級中以小組為單位,當小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時,可以先在小組中進行討論,由組長整理這些問題并提交給教師。教師根據各個小組的整理情況,梳理出這些問題中涉及的數學知識點,可以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詳細講解這些知識點,使小學生結合數學知識點處理難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并非直接傳授給小學生答案,而是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小學生思考數學問題,從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多鼓勵小學生思考,不斷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
五、運用生活化語言,增強學生印象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小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盡量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不斷提高生活化教學效率。由于小學生生活環境、教學背景不同,其個性特征、思維發展也具有差異性,要求教師尊重個體差異性。教師應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生活化教學中不應講解過難的知識點。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與教學效率密切相關,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采用生活化語言,使學術詞匯更具生動性。如在學習數學符號“=”時,為使小學生理解“=”的概念,可以將其看作一個天秤,表示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在生動有趣的講解后,能使學生增強對符號的印象。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加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過程復雜,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學術界的大家持續關注此課題研究,深入解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本質,客觀解析其現狀,在本文論點基礎上作出進一步延展,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更多有效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從而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優化,實現全面發展學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丁愛華.關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1):97-97.
[2]姜玉晶,箭洪洲.探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亞太教育,2015(36):22-22.
[3]夏玲玲.淺析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考試周刊,2015(40):88-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