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鋒
摘 要:隨著現今社會的進步,社會對于學校教育問題也更加重視。對于父母來說,其對于子女在學校受教育情況,以及綜合素質掌握情況等較為關注,這在無形中就給學校教育事業施加了諸多壓力。與此同時,國內新課改的要求也希望學校在教育模式上進行一定轉變,尤其對于小學數學課程來說,其如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轉變已然成為諸多小學需要考慮的問題。基于此,在本文研究中對小學數學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生活化展開分析,以對小學數學教學更好的開展提供有效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教學生活化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多以教師單一教授為主,而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學。但是,小學數學本身所學內容較為枯燥,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實行,在小學數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來進行教學,已然成為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采取生活化元素來進行教學不但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還能將學生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完美的與實踐結合起來。
一、將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相聯系,提升學習樂趣
我也在小學里教數學教了很多年,在上課教學時,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把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和課本上的數學相聯系相替換,使得學生們對數學更加有興趣。舉個例子:在上“簡單的數據整理”的課時,同學們可以在自己家的地址進行分類,標注標記。老師也可以試著幫助學生一起進行作業,幫助學習把學習內容進行替換。學生們也就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對家庭數量進行統計,再進一步引導就可以通過條形圖和柱形圖進行表達。老師再針對實際年齡比較小的學生,在生活當中理解不夠深刻的學生,重點教學。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學習,而且在比較利用之后,可以讓學生們可以將復雜的數學問題變的簡單。也就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才可以讓學生們深刻的意識到在生活中有很多我們需要的數學。而且這對學生的洞察力和學習能力也是一種培養。
本身在生活中就充滿了數學思維,老師也很能深刻體會,也更應該把生活和教課相融合。針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更應該通過生活中的案例,用簡單方式讓學生們理解較難的問題。如果在教學當中加入了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學生門就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到教學相關的數學現象,也可以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內涵和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存在。這種教學方式就需要老師進行不斷的變換和引導,來把生活當中的數學更加與教學當中的數學相貼切,使同學們把生活和數學聯系起來。
二、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應用的基本方法,增加學生的興趣
數學模型方法就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構造出相應的數學模型,通過對數學模型的研究來解決原型問題的方法。如數學活動課上,師生一起探討"在正方形四周植樹"的問題,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生1:每個頂點栽一棵,一共需要:4×4-4=12棵。生2:頂點上的樹屬于其中的一條邊,這樣每條邊上的樹只有3棵,再用3x4=12棵。生3:先算每條邊中間植樹的棵數,2×4=8棵,再加上頂點位置的4棵,也是12棵。生4:把頂點上的4棵樹分別屬于正方形上下兩條邊。這樣左右兩條邊只有2棵,列式為4×2+2×2=12棵。師:方法不同,列式不同,但殊途同歸,至少要栽12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覺得關鍵要注意什么?生:就是頂點上的棵數不能多算,只能算一次。每條邊上樹的棵數×邊數=頂點的個數。師:如果在正三角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草坪四周植樹,每邊都要植4棵,每塊草坪分別需要多少棵呢?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個性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多個角度,多種途徑進行解釋,理解在正方形四周植樹的計算方法。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求同,在眾多表面上形態各異的思維策略背后蘊藏的共同的具有更高概括意義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而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一般數學模型:"每條邊上樹的棵數×邊數=頂點的個數。"在這種思想方法的指引下,學生掌握了多邊形各邊植樹的計算方法。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占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著,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一幅生動美麗的校園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我不急于把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說說圖上有什么。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后,我再提出要求:“這里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圖上畫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們找一找。”把學生的興趣引到數學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問題上,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觀察,我再適時地指導觀察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順序觀察。很快就找到了從數量“1”到數量“10”所表示的物體,如“1位老師”,“1面紅旗”、“2位小朋友跳繩”“3位同學踢足球”“4個垃圾桶”等等。這樣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先讓學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觀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對觀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總之,新時代的進步,促進著教育的新形勢,同時新課標的提出,代表著教育的進化,指引著數學課堂的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作為新時代的教學同樣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課標的教師,其實新課標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課標”下沒有優質的“新課堂”。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只有教師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穩健地推進課程改革。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2]嚴育洪.新課程教學問題討論與案例分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3]張春莉,吳正憲.讀懂中小學生數學學習——錯例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