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嘉寧
【摘要】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融合多元文化,讓學生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從不同角度及藝術形式啟發他們接觸、認識、學習多元文化,并用豐富多樣的手段和文化形式提升學生審美品味、趣味、創造方面的美術素養,引導他們追求一種有意義有價值,蓬勃向上的人生,成為具有健康人格和審美內涵的人。
【關鍵詞】多元文化 審美品位 審美趣味 審美創造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209-02
科技及經濟急速發展、物質生活日漸邁向富裕的現代社會,越發追求實用化的背后,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功利。吳冠中老先生曾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很多人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而是缺乏審美的人生態度[1]。
面對這種情勢,審美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就顯得非常突出。而審美素養正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內涵差距的重要因素。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通過審美教育,融合各個國家、民族之間優秀的多元文化,用豐富多樣的手段和文化形式,從不同的角度提升學生審美品味、審美趣味、審美創造方面的美術素養。引導他們追求一種有意義有價值,蓬勃向上的人生,成為具有健康人格和審美內涵的人。
一、藝術經典塑造審美品味
審美品位是一個人在藝術文化方面格調和修養的體現,受生活環境、文化教育、經歷體驗等多方面的影響,直接反映其審美價值標準、偏愛和選擇。在基礎教育階段,通過接觸、欣賞、學習經典的藝術作品,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眼光,對優秀作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能夠辨認和選擇真正好的藝術。
中外藝術大師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傳達著美的理念和文化價值觀。藝術之路從經典啟航,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有效而又珍貴的學習途徑。
成長時段,不同大師的繪畫風格則能啟發孩子對美的感悟,如齊白石、吳冠中、凡高……。教師創建一個導賞平臺,帶領孩子感性地走進大師的藝術世界,孩子憑借自身的天性加后天的領悟,學習吸取適合自己的某部分,日積月累,逐步形成個人的愛好品味。
在審美欣賞教學中,我提倡“與大師同行”的教學理念。由于年齡和認知特點,學生暫時“手低”不要緊,但從小就應培養“眼高”的品位。
低年段學生,欣賞百石老人的水墨作品。老人家主張以“真、善、美”之學問去表達對生命的熱愛。他筆下的小動物,生動、自然、可愛,體現出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意象世界。學生很歡喜,與作品很容易產生共鳴,愛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激發了。畫面有愛,心中有愛的孩子,對生活也會充滿愛。而吳冠中大師的《春如線》,筆墨、點線、色彩巧妙結合,追求彩墨并重的創新畫風,作品意境深遠且趣致盈然。而孩子們的《水墨游戲》涂鴉創作保留了最質樸的創意與天真,出來的效果竟然與大師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味,并且更為純真靈動。其實,與大師心靈最接近的唯有孩童。高年段學生,對藝術作品開始有自己獨特思考和見解,而且有更多途徑和機會接觸世界級大師作品,眼界更為開闊。凡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亮奔放、筆觸激情洋溢,視覺沖擊力強,為觀賞者提供高度愉悅的滿足感,讓學生嘆為觀止。從關注畫作的內涵和技法,到主動了解作者的背景故事、派別特點、風格影響等等,學生在感受藝術美具體含義的同時也增進了美術史的知識。
世界美術經典,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看到的不僅是藝術品,還有對唯美的感悟。他們通過接觸和學習大師高品位的作品而獲得美感教育,潛移默化中,視野和格調都會得以提高。
二、美感體驗提升審美趣味
審美趣味,有高尚與低級、豐富與簡單、深沉與膚淺等差別[2]。作為一種審美的動力和能力,它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整體中的個體在經驗中的產物,審美經驗越豐富,這種動力或能力越有生命力[3]。
梁啟超曰:“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啟超先生所指的趣味,從教育的眼光看來,與審美教育中的興趣同義,就是關注、喜愛、興致。審美趣味貫穿在一切審美活動之中,其高低反映了個體審美標準的差別,不同格調趣味、文化修養的人,體驗生活中的美感差異往往會很大。
只有在充滿美感和趣味的體驗活動中,審美教育才能發揮積極的效應,學習者樂于主動參與求學過程,越學越發產生興趣。參觀美術館、看電影、旅游、閱讀、角色扮演等這些審美直接體驗,不但開拓學生眼界、提高知識面,審美文化趣味這方面更是獲得形成和發展。
通過欣賞歐洲大陸各個站點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視頻和精美圖片,學生的審美趣味得以提升,視覺得到充分的享受,在自主探究的體驗活動中增長見聞及培養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態度。
東巴文,一種沿用至今號稱活著的中國象形文字,其獨特魅力就是圖畫味濃郁,充滿意趣。學生接觸學習,無不例外地愛上這似字似畫的古老文字。看圖猜字、觀看文字活化動畫視頻、欣賞東巴藝人手工作品圖片等環節,讓學生既解讀東巴文的最初形態,又啟發他們的想象及認識,學會創意地用現代視覺手法表現古老文化,收獲不僅來自感官和思維上的樂趣,還有隱藏于文字背后的歷史意義、文化故事。
美感體驗越豐富,學生越能積累理性的審美經驗,掌握藝術規律,眼睛與心靈發現到平常生活中更多更有趣的事物,擁有一個樂趣無窮的學習記憶,童年也將會是五彩繽紛和富有詩意。
三、情感表現激發審美創造
情感的藝術表現,所指的情感不是體現在日常的形態中,而是呈現在藝術作品之中,通過藝術的手段來表現[4]。創造是審美藝術活動的核心,情感表現在藝術創造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沒有情感就缺乏創作動力,只有當情感和想像活動相互契合,美感的創造才會呼之欲出。情感之匙,為審美創造開啟一個更為豐富的意象世界。
《年畫》一課以一首頗具春節氣氛的《過大年》拉開了序幕,源于對民間傳統習俗的熟悉和民族之情的熱愛,音樂一起,學生高昂的情緒自然而然就調動起來,年的味道開始在每個人心中彌漫。當看完老一輩傳承人講述如何用一生去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視頻后,每一位學生都被深深地感動了,求學心態更為強烈了。
廣州的民俗風情可以說是極富本土特色,其中一項“食文化”,更是伴隨著一輩又一輩廣府人的成長,當中包含著極其豐富,充滿愛的情味。《廣府美食》是一個永恒受學生歡迎的創作題材,為創作者和欣賞者均帶來喜悅、滿足和幸福,且表現手法多姿多彩。來自童年體驗和對日常生活氛圍的深刻感受,令學生的創造靈感源源不斷,沾手而來。從小熟悉喜愛的街頭小吃、喝早茶、燒臘檔、糖水鋪……這些廣州獨特的風情,以藝術符號形式呈現出一個活靈活現、處處滲透情趣的美好生活意境。
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融合多元文化,讓學生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從不同角度及藝術形式啟發他們接觸、認識、學習多元文化,提升審美品味、趣味、創造方面的綜合美術素養,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追求更有意義和情趣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拾遺.《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ID:shiyi201633).
[2][3]王朝聞.《審美基礎》下卷,審美心態[M].三聯書店出版2011.9,232.
[4]周憲.《美學是什么》[M]北京大學出版社2 015.9,213.
[5]葉朗.《美在意向》[M] 2010.2,北京大學出版社.
[6]曾繁仁,譚好哲.《當代審美教育與審美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6.
[7]雅克·馬凱著,呂捷譯.《審美經驗》[M].商務印書館出版,20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