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劍勇
摘 要:通過在生物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創建高效課堂,對其在教學中所體現出的各種效果進行了分析與研究,總結了在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新奇有趣的生物問題情境、演示生物變化的微觀過程、加深印象、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等方面所呈現的優勢;同時也總結出在尚未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情況下過度使用所出現的信息泛濫、重點不突出等缺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物教學;優勢 一、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體現出其優勢,為高效課堂提供保障
(一)利用信息技術演示,突破教材重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真實、生動、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種生理活動,顯示生物的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把抽象內容具體化。如“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生物的基礎知識,也是中學生物的重點,其較強的微觀性,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傳統的授課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用掛圖、模型來輔助教學,教師反復強調,學生重復記憶,導致學生誤以為生物就是死記硬背,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均受到抑制。運用信息技術則可突破生命微觀世界的限制,實現了生物教學由微觀向宏觀的轉換,降低了學習難度,利于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1]
(二)利用信息技術可化靜為動、化難為易
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重組知識,用形象化、電子化、聲像化的手段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是現代課堂教學的精髓。傳統的教學方法大量使用的仍是語言、文字、黑板、粉筆等傳統媒體,這是知識信息的主要載體,但這些教學媒體是相對靜止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化靜為動,把文字內容附于可視的畫面,在圖、聲、樂的共同作用下,準確、直觀、形象、生動地再現生物的真實面目,拓展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如細胞的增殖、生物的發育、細胞的有絲分裂、生殖細胞的形成、動植物的個體發育都是十分復雜的生命活動,以前的教學,往往是通過掛圖或板畫來授課,把復雜的動態生成的生命活動分解成一些靜態的圖片。再通過教師講解和板書,讓學生了解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費勁,這種授課模式直接影響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2]
(三)利用信息技術模擬生物實驗,使生物實驗的過程得到再現和補充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知識來源于實踐,是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課本中列舉的實驗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學生通過實驗可以印證、探究一些實驗規律,同時通過實驗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動手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先做生物實驗,再用媒體演示,把主要現象盡可能清楚地展現出來。如探究生長素的作用,看植物的長勢時,需要通過實驗讓學生清晰地看出植物的長勢,但費時費力,若改用現代教學手段制作成動畫以研究其過程,課堂上能即時顯示其效果。
二、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一)課堂教學容量過大,使學生難以把握重難點
教學容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常數,量過大,學生接受不了。有些老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內容太多、太濫,展示的時間又太短,學生還沒形成概念就消逝了。如果用PPT等多媒體課件講授大量的內容,沒抓住重點,使得學生感到內容很多,無法化難為簡。這樣就會帶來弊端。因此,課堂教學內容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容量,將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組合,并按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教學,不能將簡單變復雜。
(二)課堂過度使用信息技術,教師失去主導地位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為教學服務的,是輔助教學,這一點必須明確。特別是在當前的中小學階段,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是從屬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必須做到把握有度,不能喧賓奪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學生脫離教師而單純與機器交互學習。有的教師認為當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學工具的革命,讓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主角,過度的畫面和視頻使教師成了“放映員”,學生成了“觀眾”。此時學生的思維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如果整個過程完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那么很有可能扼殺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只有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育教學質量才有望提高,才能充分體現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真正意義。
總之,教學手段是由教學內容決定的,不能濫用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意義在于充分而恰當應用它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教學中,必須深入研究如何充分而恰當地設計、開發、運用信息技術,使之與其他手段有機結合,優化課堂教學,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體現出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羅思凱.運用多媒體技術服務生物課程教學[J].中學生物學,2008(8).
[2]冒慧晶.試論信息技術與生物探究性教學的模式[J].中學生物學,2007,23(3).
?誗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