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美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和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數學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創新。如何在固定的課堂時間內,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是當前數學教師不斷奮進的目標。對此,從明確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實際三方面來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教學方法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效率也得不到明顯提升。所以,作為數學教師,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接下來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改中明確提出,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探究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都參與進來,從而促使課堂效率最大化。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節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形象認識角,通過折角、畫角等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三角尺,通過談話導入教學:“同學們,在生活中你見過角嗎?在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角?”學生開始討論,通過找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角的表象。然后我讓學生拿出三角尺、摸角,我先給學生進行示范:一手握著角的兩邊,用角去扎一下另一只手的手心,有什么感覺?由此讓學生感知角的頂點和邊。接下來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畫角、折角、做角,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大小和邊長沒有關系,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叉開口越大,角就越大;叉開口越小,角就越小。如此,讓學生都參與進來,有效掌握角的相關內容。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情境教學是新課改后出現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對課堂效率的提高有積極作用,它是指教師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創作出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場景,然后讓學生有一種置身其中的體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課堂里,老師要合理設置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調起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一節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首先,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教學:“同學們,你們和老師比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誰來比劃一下?(找幾名同學回答)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由此我引出本節課的課題:長度單位。然后讓學生思考“古代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學生自由發言,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古人用手做長度單位,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測量物體的長度,接下來我讓學生用一拃測量一下課桌,學生匯報得出:長度為4拃、5拃等等。然后我引出尺子測量,讓學生認識刻度尺,感知1厘米的長度。最后讓學生對身邊的物品進行測量。如此,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聯系生活實際,實現有效教學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最終目的也是服務生活。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剛剛步入學校,對于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貼近性,進而促進學生的學以致用。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一節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與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會辨認生活中的長方形與正方形。首先,我通過復習學過的知識引入教學:“課前老師準備了一些圖形,接下來我隨機抽取,你們回答它是不是四邊形。”回答后我讓學生說一說四邊形有什么特征,然后我把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兩個特殊的四邊形拿出來,讓學生進行學習。接下來我讓學生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和正方形,作為四邊形他們很特殊,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它的邊、角有什么特點。”然后我讓學生準備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張,通過測量和比一比的方法來驗證結論。最后我進行總結,并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長方形與正方形。如此,通過聯系實際的生活,讓學生掌握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點,促進了學生的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走進數學課堂中,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相陽.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6(19):120-121.
[2]任愛玲.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5):98-9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