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
摘 要:在學習中,學習興趣往往是學生最好的動力,只有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了,他們才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和了解更多有關的知識。就具體實例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生活化實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求知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只有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了,他們才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和了解更多有關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早在千年以前,我國的教育家孔子就向人們闡明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人提出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都更加充分地說明了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數學是一門需要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在數學的學習中,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非常重要。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打好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想辦法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那么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呢?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學校教育,能夠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調動學生多方面的感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傳統的黑板粉筆作為教學工具相比,多媒體技術可以給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形式,比如說圖片、音樂、視頻等,這些方式都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同時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在學習比較兩個數字大小的時候,由于數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對于它們代表的東西沒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和了解,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制作一些動態圖,如在比較“5”和“7”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在屏幕上給學生展示5個蘋果,到了數字“7”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展示7個蘋果,然后將兩組數字所代表的蘋果重合在一起,經過重合之后,學生就會發現“7”代表的蘋果數量,在跟“5”代表的蘋果數量重合之后,還多出了2個蘋果,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7”這個數字比“5”大2。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字的大小,打好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一些跟數學有關的趣味小故事,比如說著名的數學家高斯小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道題:1+2+3+4+…+96+97+98+99=?當全班同學都在埋頭計算的時候,他已經得出了答案,并且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原來他發現,這個式子中,第一個數字和最后一個數字相加等于100,以此類推,就可以很快得出結論。通過給學生播放一些這樣的數學小故事,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生活化實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跟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學科,數學中很多知識都來源于日常生活,并且在生活中都有很廣泛的運用。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學不僅關注學生在考試中能夠拿到多少分,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了多少,注重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化的實例,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相應的情景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在學習有關于圓的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先回憶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在日常生活中,圓形有很廣泛的運用,比如說車輪、下水道井蓋,然后老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和三角形、正方形等相比,圓這個圖形有什么獨特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車輪、下水道井蓋這些物體為什么要制作成圓形,學生通過思考和比較就會發現:圓沒有角,車輪設計成圓形,跑起來就會比較平穩,不會顛簸,并且它運行起來可以比較快,而下水道井蓋設計成圓形是因為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不管從哪里放下去都可以直接蓋上,不用考慮怎么才能對齊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和拓展能力。
總之,學習興趣在數學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生活化實例,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羅珍蓉.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讀與寫,2018(22):253.
[2]郝麗霞.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J].神州,2018(5):123.
[3]李愛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神州,2018(20):182.
[4]楊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J].速讀(中旬),2018(4):18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