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蘭


【摘要】兒童的健康教育是社會文明的重要評判指標,當前我國的小學健康教育還較為落后。健康教育對兒童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需要重視小學健康教育,分析當前的現狀,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讓小學生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文章分析了小學健康教育現狀及不同模式。
【關鍵詞】小學健康教育;現狀;不同模式
我國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學校注重的是知識的講授,對健康教育則不夠重視,限制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健康教育是將學生的身體以及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調整到較好的狀態,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因此,學校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一、小學健康教育現狀
(一)受應試教育影響,不重視健康教育
我國的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在小學教育中不注重健康教育課程,在課時安排上也較少,還存在文化課占用課程的情況,使得健康教育處于邊緣地位。無法落實健康教育就無法有效地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證,學生的健康觀、安全意識都不足,行為上就會出現玩火和玩水等,最后出現不必要的人身安全,小學對健康教育的不重視就無法有效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健康教育資源不足,師資力量不足
教育資源是教育的基礎,其對教學質量具有直接影響。但是因為教育部門對健康教育不夠重視,使得健康教育資源出現嚴重匱乏的問題,甚至連正常的教學設施都沒有配齊。師資力量不足也是一個常見問題,限制了小學健康教育的正常開展。很多學校都是校醫擔任健康教育教師,但是校醫因為在授課技巧方面不足,也影響了教育效果。缺乏專業的教師和豐富的資源是小學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開展的真正原因。
(三)面對小學生身心健康差異性,缺乏針對性教育
健康教育中針對性教育不足是限制教育效果的原因之一。每個兒童的健康狀況都不同,但是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教育中采取的是統一教學模式,沒有針對學生的健康情況進行相應的疏導溝通,嚴重限制了課程的教育效果。因為小學生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長期缺乏健康教育,容易使學生出現心理失衡的情況,進而導致一些學生的心理狀況較差,不能正常地學習及生活。
(四)授課方式單一枯燥,學習效果不理想
要想增強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習特點進行教育。如果不重視這兩點,教育效果就會受到影響。當前教師還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是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主要就是講授教材內容,沒有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及互動,使得教學較為枯燥乏味。另外,缺乏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很方便,也較為新穎,然而很多教師都不會專門抽出時間精心準備課件,一般都是以講讀和板書為主,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提升小學健康教育效果的模式和策略
(一)轉變觀念,正確定位健康教育課
在之前的教育中,很多教師都對健康教育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會片面地覺得健康教育就是讓學生身體健康。在這種不正確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對健康教育課程不重視,認為健康教育可有可無,一般不會按照課時安排實施教學計劃。當前,教師需要改變這一觀點,端正自身的態度,要對健康教育學科有正確的定位,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小學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對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提高學科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素養,就需要有效地認識健康教育學科(如圖1為某學校設置的“健康教育宣傳欄”)。同時,在平常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時時刻刻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比如,當有學生不堅持做眼保健操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普及眼睛保護的重要性;當學生午睡起來之后用手去揉搓眼睛的時候,教師要向學生普及這一動作的危害,比如可能會引發紅眼病、扁球體發炎等病狀,不利于眼睛的保護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將一些比較常見的健康教育問題編輯到健康教育宣傳欄中,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巧妙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是教學的起始階段,好的開始就相當于成功了一半。導入的效果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及質量,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也和導入具有重要聯系。因此,教師需要巧妙地進行導入,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并內化成學生的學習動力。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中,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摒棄以往單一的導入方式,采取多樣的形式進行導入,如多媒體、游戲以及故事等,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學習中,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左腦和右腦》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給學生講故事來進行導入:一天晚上,當主人睡著后,他的左腦和右腦吵起來了,因為它們都認為自己的功勞最大,誰也不肯讓步。學生就會好奇左腦和右腦到底誰的功勞更大。這時教師就可以順利引入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再比如,在平常上課的過程中,如果班級上有學生患上了感冒、肚子疼等小疾病,教師就可以適時導入健康教育內容。在此過程中,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具體狀況,尤其是要弄清楚學生患病的主要原因,如感冒是因為身體素質差,抵抗力較低,受病毒感染而感冒,還是因為夜間睡覺或者是平時穿衣服太少而受風寒影響感冒等。其次,在分析出學生的病因之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患病,如果不想患病又該怎么解決。再次,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提煉總結,在讓學生明白為何患病的同時,也了解應該如何預防這一類小疾病的發生,若身體素質較差,則應該加強鍛煉,并合理搭配營養用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若受風寒感冒,則應該加強對自身的防護,如夜間不能開窗睡覺,天寒注意保暖等,讓學生從生活的小細節中加強對自己健康的防護。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收獲知識、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主要途徑。除健康教育課程中可以進行健康教育之外,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也有可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其中,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以及心理方面的問題,幫助他們調節和改善心理狀態,為學習奠定良好基礎,讓學生認知活動中也有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升[2]。比如在課堂上,若是教師發現學生偷吃零食,就可以將健康教育滲透到其中,向學生普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營養與健康相關的內容,可以對學生說:“在課堂上偷吃零食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影響身體的健康發育,并且大部分零食都是不健康的,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教學生從氣味、色澤、主要成分等方面對零食進行辨別,并向學生普及膨化食品和甜食對身體成長的危害,貫徹落實健康教育,讓學生重視起自身的健康成長。
(四)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
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習慣。比如開展多樣的競賽,如環保知識競賽、衛生健康知識競賽等,開辦黑板報(如圖2)、手抄報等各種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及應用能力。
除此之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知識的辯論賽,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健康教育活動中,對自己的行為和習慣等進行有效約束。比如某小學三年級六班在班主任的組織下進行了一場“是否應該規范自己的飲食習慣”辯論賽,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后,教師站在正方,列舉了一系列不規范飲食習慣的危害案例,包括導致身體肥胖、腸胃受損、降低免疫力以及損害皮膚等實際案例,加深了學生的印象。經過此次辯論賽后,該班級在兩個月后成為全校飲食習慣最為健康的班級,效果顯著。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的小學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足,需要認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折惠蘭.蘭州市中小學健康教育現狀及改善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09):751-753.
[2]傅添,李婷婷.完善我國中小學健康教育之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1(12):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