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昊
(100144 中部戰區軍事法院 北京)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14條的規定,行紀合同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托人從事貿易活動,委托人支付報酬的合同。行紀合同具有如下特點:
所謂行紀,是指以自己的名義,為他人利益從事交易活動而獲得報酬的營業。從事行紀經營業的人,就是行紀人。在許多國家中,行紀營業屬于特殊行業,行紀人的設立須經過批準或許可,未經批準或許可的人,不得從事行紀營業。因此,在行紀合同中,對行紀人的資格有特殊要求,即須有經營業務的資格。
行紀合同與委托合同一樣,都屬于提供勞務類的合同,其標的也是勞務,即處理委托事務也就是行紀人為委托人從事貿易活動的行為。在行紀合同中,對于行紀人與委托人的貿易活動范圍各國都有自己的規定,大多數規定是物品的買賣,另外不動產商品是不屬于這個范圍的。我的《合同法》對于行紀行為也有先關的規定,其主要依據是“從事貿易活動”。這里的貿易活動應以動產、有價證券的買賣以及其他商業上具有交易性質的行為為限,如代購、代銷、寄售等。
在行紀合同中,行紀人是以自己的名義為委托人處理委托事務的。就是說,在行紀人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時,自己為權利義務主體,委托人并不直接稱為權利義務主體,第三人并不需知道委托人為何人。我國《合同法》第421條規定:“行紀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行紀人對該合同直接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第三人不履行義務致使委托人受到損害的,行紀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行紀人與委托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行紀人不僅以自己的名義處理委托事務,而且也以自己的費用為委托人處理委托事務。我國《合同法》第415條規定:“行紀人處理委托事務支出的費用,由行紀人負擔,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行紀合同的行紀雖然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直接發生法律關系,但他是為委托人的利益與第三人發生關系的,其因該關系所生的權利義務最終應歸屬于委托人。因此,行紀人在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時,應當考慮委托人的利益,并將其結果歸屬于委托人。
行紀合同自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無須標的物的實際交付,故行紀合同是諾成合同;行紀人負有為委托人處理委托事務的義務,而委托人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雙方的義務是相對應的,同時,行紀人為委托人處理委托事務需收取報酬,是有償而非無償的,因此,行紀合同是雙務有償合同;行紀合同的成立無須履行特別的方式,當事人可以采取口頭、書面或其他方式訂立合同,因此,行紀合同為不要式合同。
信托作為一種為他人利益而管理財產的制度,早在羅馬法中就已經存在。羅馬法上的信托主要適用于遺產轉移,故被稱為遺產信托。現代法上的信托制度源于中世紀英國的用益權制度,其實質是一種管理財產的法律關系。因此,所謂信托,是指委托人將其財產轉移或為其他處分給受托人,委托受托人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為某一特定目的而管理和處分該財產。信托具有如下特點:
(1)信托是一種以財產為中心的法律關系。
(2)信托是一種涉及三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即信托關系由三方當事人構成,即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委托人是移轉財產進行信托的人,受托人是受讓財產并允諾代為管理處分的人,受益人是因受托人管理處分而享受信托財產利益的人。
(3)信托財產上的所有權和利益相分立。
行紀合同與信托制度有一些相似之處,如它們都是以信任關系為基礎的,都涉及到財產的管理問題等。但行紀合同與信托制度是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存在如下主要區別:
(1)行紀合同屬于合同關系,其當事人為行紀人與委托人,受合同法調整;而信托屬于財產管理關系,其當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受財產法調整。
(2)行紀合同適用于行紀人為委托人從事貿易活動,主要包括代購、代銷、寄售等事務,其財產范圍僅限于動產,不包括不動產;而信托制度適用于財產的管理、處分、投資、利益分配等各種事務,其財產范圍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3)行紀合同關系的成立不以財產的交付為要件,而且行紀人為委托人處理委托事務的所得均歸委托人所有;而信托關系的成立以財產的交付為要件,而且信托財產法律上的所有權屬于受托人,信托財產的收益歸受益人。
(4)在行紀合同中,行紀人應依委托人的指示處理委托事務。在不違背委托人指示的前提下,行紀人享有介入權。而在信托關系中,受托人實施信托事務一般不受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指示,享有廣泛的自由決定權。但受托人原則上沒有介入權,即不得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買進信托財產或以信托資金購買自己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