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術永
[摘要]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實踐能力弱是不能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的主要原因。本文從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方式等方面分析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專業課程設置、豐富實踐環節教學形式等對策。
[關鍵詞]工科院校;法學專業;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2-009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4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2016年2月23日,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中國科教評價網隆重推出《2016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發布了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共涉及478個本科專業(2015年為470個)。統計顯示,開設法學本科專業的高校有490所,而開設法學本科專業的工科院校占三分之二之多。可以說,工科院校已經成為法學本科專業教育的主陣地,向社會輸送了大量高素質法律專業人才,為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推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現實問題是:盡管工科院校培養了大量的法學專業人才,但畢業生就業狀況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從宏觀層面來看,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密切相關;從微觀層面來看,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與學生自身適應社會需求的實踐能力緊密相連。前者是外部因素,后者是內部因素,顯然,內因決定外因,法學專業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的直接因素,也是根本性因素。扭轉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相對文科院校法學專業專業本科教育而言,工科院校法學本科專業有著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本研究即在工科院校場域下,探討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問題。核心問題包括:工科院校法學本科專業教育存在哪些優勢?工科院校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如何提升工科院校法學本科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工科院校法學本科專業教育的優勢
所謂工科,是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培養目標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探、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核心是要培養具有實際應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工科院校被譽為“培養工程師的搖籃”。
法學專業與工科專業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常人看來,法學專業是典型的文科專業,主要任務是背法條、讀文字。實際上,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專業學習的目標是以科學嚴謹的法律規范和法學理論處理紛繁萬變的各類法律事務。法學的精髓彰顯著應用之美。正如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創始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在其代表性著作《習慣法》中所講,“法律的生命并非邏輯,而是經驗?!币虼耍▽W專業與工科專業的共同之處在于二者所擁有的應用性、實踐性等工具屬性。
在高等院校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浪潮中,國內相當數量的工科院校均開設了法學專業。這種做法曾廣受質疑,認為法學是與工科學科截然不同的學科,在工科院校毫不必要甚至不應該開設法學專業。事實上,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科間畫地為牢的堅固壁壘正在逐步消失,學科間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交叉學科的不斷涌現即為例證,工科院校開設法學專業不僅是學校多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工科院校的法學專業教育至少有以下幾個優勢:一是工科教育需要融入法學教育。工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動手實踐能力的工程師,但知識結構的單一性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高層次的工科教育需要融入高水平的法學教育,尤其是高素質的工科人才需要接受高水平的法學教育以完善其知識結構。二是工科院?;径际且蕴厣珜W科立校,在辦特色教育的基礎上將法學專業辦出特色有著明顯的優勢。
二、工科院校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工科院校開設法學專業的時間一般較晚,相對于專門的政法院校和法學專業開設時間較長的傳統文科院校而言,工科院校里的法學專業有著先天不足,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切實際
一般來講,法學教育大致有三種模式:通識教育模式、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合一模式。在這三種模式中,通識教育是當前高校較為關注的教育教學改革目標。所謂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職業教育則是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人就業的要求,對受過一定教育的人進行職業素養特別是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其提供從事某種職業必需實踐經驗,并能迅速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一種教育。從當前世界教育發展現狀來看,英美發達國家趨向于法學專業的職業教育模式。而曾經大力倡導推行通識教育模式的日本和德國,也開始強調在大學教育階段應該加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教學模式選擇上,更多的是趨向于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模式。究其原因,在于對法學專業目標定位的基本認識。在發達國家,法學專業的實用性、應用性、工具性已經成為共識,法學教育不能緊靠純粹的理論傳授與灌輸,更重要的在于教授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法律問題的技能和方法,提升法學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是法學專業學習的重要宗旨和目標。
反觀我國法學專業的目標定位,可以看出,我國法學專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宏大而精美”。如有學者提出,“法學教育面臨三個主要目標:一是培養整個法律職業共同體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培養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既掌握本行業知識又掌握法律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按照依法治國的要求,法學教育還必須擔負起培養社會公民法律意識,以促進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養成和提高。”這么理想而純粹的法學專業教育目標,恐怕不是一般法學院系能夠擔負得起的教學重任,即使有相當實力的法學院校,要實現這個教育教學目標,亦非一朝一夕之功。顯然,這樣的法學專業教育目標有不切實際之嫌。endprint
(二)專業課程設置中實踐課程偏少
從眾多院校法學專業課程設置來看,在教育教學目標上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誤導。比如,很多院校對大學生的公共基礎課、人文素質課的開設數量都有一定的比例要求,非常突出的表現就是思想政治課、體育課、素質類教育課等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據有關學者統計,有些院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所謂公共必修課程占據總學時的30%以上,而真正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素養的實踐課程不僅未設為必修課,而且教學時長往往偏少。
(三)法學專業教育成為新型的應試教育
自國家推出統一司法考試制度以來,對大學法學專業教育起了明星的導向作用,有些院校在法學專業課程改革上,甚至直接與國家司法考試科目對接,以國家司法考試科目要求調整課程設置,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國家司法考試科目上,按照司法考試大綱要求安排教學計劃,正常的法學專業教育被國家司法考試牽著鼻子走,直接后果就是課堂教學成為司法考試培訓班,法學素養和技能教育成為新型的應試教育。
三、提升工科院校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對策
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實踐模式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要提升實踐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上存在“宏大精美”的現實問題。這種問題的形成存在兩種原因,一是照搬照抄官方文件;二是在所謂特色上搬弄文字游戲。缺少結合自身辦學實際的真正思考。比如H大學法學專業培養目標規定:“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具有深厚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國家立法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仲裁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和涉外活動從事法律工作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兼顧培養能夠在各高等、中等學校從事法學教學的教師?!蓖ㄓ^本培養目標,非常全面,并且站位非常高。但可以看出,這與當前法學專業人才就業形勢和就業現狀相當不匹配。這促使我們必須結合實際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下功夫、深思考,確立真正能提升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切實有助于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調整課程設置
當前法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基本遵循教育部關于法學專業核心課程設置要求。2012版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法學專業核心課程的規定是法理學、中國法制史、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經濟法、商法、知識產權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16門核心課程。在辦學實踐中,不同學校結合自身學科發展優勢和特色,予以適當調整。比如H大學在2015年《法學專業培養》方案中規定,在掌握這16門法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如法學理論、刑事法學、民商法學、行政法學等,系統深入地掌握該方向的知識體系。不過,該培養方案雖然指明專業方向,但就不同的專業方向如何設置不同的實踐環節,沒有鮮明的特色。培養方案中仍是較為籠統的規定社會實踐、司法部門實習、模擬審判等是主要的實踐性環節。這對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并沒有針對性。因此,要提升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首先應該在課程設置上對實踐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和調整。
(三)豐富實踐形式
在法學專業實踐環節,模擬審判、法律咨詢、社會實踐等是常見形式。比如H大學規定,素質拓展、社會實踐(兩課類社會調查)、大學生創新指導與創業實踐、軍事訓練、模擬審判、法律咨詢、非訴訟案件法律文書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是法學專業必修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這些實踐教學形式的采用有拼湊之嫌,并沒有明確地針對法學專業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真正有利于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方式并不多,這對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針對法學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首先必須明確法學專業實踐能力是提升法學專業學生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理論應用于實踐、實踐反作用于理論的過程。因此,豐富法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形式,必須圍繞法律知識的應用來展開。比如邀請知名法學家作學術報告、邀請法院到校園現場開庭、組織學生開展法律援助、組織學生到律師事務所做實習生等等,從前沿理論知識的掌握到法律知識的具體應用,全部圍繞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提升展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