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芬
摘要: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學習習慣;積極性;提稿;自主學習
習慣對于完成一個長期的帶有重復意義的工作,或者學習過程是相當的重要的,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孩子有一段時期,吃飯是需要人喂的,但是,你會發現,有些小孩,很安分的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吃飯效率很高,而有些小孩,東跑西竄,往往是飯都涼了,可是還沒見底,這樣就會造成小孩體弱多病,影響到智力身體的一系列生長發育。數學學習中的種種習慣,就像這吃飯的習慣一樣制約了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種種,直接的表現就是成績的不理想。從我的教學活動中,我總結了數學學習中的三個比較重要的學習習慣。
一、“做”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數學知識的理解賴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加深。這里我強調的“做”不單單是指學生要在課堂內勤于做老師給定的練習,以及課后完成家庭作業,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多做多練,而是指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設置教學過程中,可以多利用教材提供的現有資源,創設有趣情境,加入猜想,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應用意識,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并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掌握課本知識,并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知識有著嚴密的邏輯性與高度的抽象性,許多抽象的數學知識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構建與發展的,圍繞教學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創設自然界與社會中的自然現象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動的情境,滿足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要求。如:因為“數怎么不夠用了”?學習了小于0的數——負數;通過“有趣的七巧板”,了解了平行線和垂直線; “去括號”這一節課的學習,就是從探討“小明是怎樣計算火柴的根數的?”的問題開始,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思考、表述、交流、比較,歸納出“去括號”的法則,有成效地學到了“去括號”的知識等等。學生在探索問題的活動過程中,要提取、分析、整理相關信息,親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知識的概括來自個人的深層理解,這樣的知識由于融入了個體特定數學活動場景中的特定心理體驗,對數學學習者本人而言是鮮活的、有生氣的,是能夠靈活加以遷移的,而不再是呆板、惰性或很難遷移到復雜的實際問題情境中。
猜想是人們依據事實,憑借直覺所作出的似真推測,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它既是科學發現的先導,又是問題解決的一種手段,在數學解題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尤其是幾何證明題,以及函數題中,常出現需要學生進行設想的地方,在著手解題之前能夠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數學教學方法的核心是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再創造”。 羅杰斯認為:“人天生就有尋求真理、探索秘密、創造的欲望,自我主動學習潛能,學習過程就是這種潛能自主發揮的過程,在合適的條件下,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欲望是能夠釋放出來的”。由于每個學生的“數學現實”不同,自然“再創造”的過程也有差異,每個學生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方法,經歷的也是不同的嘗試、困惑、坎坷,獲得的是不同的發現,學到數學知識、方法,學會尋求“做事”的一般規律,“畫出了各自獨特的思維軌跡”。使學生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從“做”中“學”數學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反思”
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任何一個學生,不論其學習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在當前風風火火的課改實驗中,如何真實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能力,構建起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的核心,這也是我們教師應重點反思的地方。我要求學生準備了錯題本,有三個用處,一個是摘錄易錯,常錯的題。二是摘抄今日知識點,第三個是學習方法查漏補缺。有一個要求,及時。易錯題的摘錄能有效防止類似錯誤的重犯,并且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思維方式上的缺陷,這是數學教學上屢試不鮮的好方法。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后來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是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東西,所以摘錄本節課的知識點有助于他們知識重組,抓住重點。
三、“尋疑”
我們的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數量關系、探索規律的問題情景,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創設環境,創設問題情境,設法滿足學生渴望學習的天性,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欲得”的境地,引起學生的好奇,誘導學生在思考中尋疑,從概念的理解中、從定理的分析中、從數學公式的剖析中、從解題的方法中去尋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去觀察、測量、動手操作,對周圍環境與實物產生直接的感知、發現,創造所學的數學知識,從而使數學概念、意識、規律在自主探索中生成、發展,在合作交流中有機會分享和鞏固。
數學是人類建構的思維系統,抽象于現實生活,數學知識的掌握,必須經歷思考,思考的入手點就是尋找疑問。在課堂上加入尋疑過程,要準備好問題的起點。所謂起點,就是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起點要合適,采有利于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才會產生新的疑問。要準備交點。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主動學習的習慣,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習慣,各學科全面發展,不偏科的習慣,預習的習慣,認真聽課的習慣,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習慣,上課記筆記的習慣,課后復習的習慣,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階段復習的習慣 ,自覺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習慣等等,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養成這樣的一些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陳燕.駕馭良習駛向成功——淺談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考試與評價,2013(3).
[2] 陳虹陶.淺談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都市家教月刊,2013(6):109-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