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鼓勵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進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軟件技術專業以現代學徒制為契機,積極探索校內教師、企業、學生三位一體的校企深度合作課程開發模式,通過課堂教學中的項目化教學、企業進校授課模式、工作室師帶徒教學模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職業技能與就業質量,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多方共贏。文章就此展開敘述。
關鍵詞:軟件技術;校企合作;課程開發
職業教育就是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培養掌握專業知識,具有從事專業實際工作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職業技能,適合生產、服務、管理一線的技能應用型人才。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軟件技術專業自2004年創辦并招收統招類學生,至今已經招生13年,向社會共輸出畢業生500余人。軟件技術專業屬于高職教育工科類別的技術性專業,按照“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新疆地區信息化人才需求情況調研報告,確立了培養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具有軟件開發技術與應用理論基礎,具有程序設計與數據庫應用軟件開發的基本技能,能夠較為熟練地進行軟件測試與數據庫管理等以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軟件藍領。軟件技術專業培養從事軟件開發、軟件測試、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軟件技術支持與服務等工作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課程開發指通過需求分析確定課程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和修訂,以求達到課程教學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課程開發過程包括課程設計、資源建設、教學實施、考核評價4個階段。針對軟件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過程,整合校內專業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學生3方的資源、需求和能力,細化課程開發各階段工作,形成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全過程、動態性、多角度、可持續性的課程開發模式。
近年來,以市場為導向,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與企業合作進行課程教學,有兩種模式:(1)以校內專業教師為主導,引入企業資源,開發項目化課程。(2)以企業為主導,企業工程師進校授課,校內教師輔助,進行項目化課程的開發。
1 校內教師為主導的課程建設
隨著Android智能手機的應用推廣,Android系統相應軟件的開發需求也越來越大,當前國內手機市場正在快速向智能手機推進,而Android系統無疑是最大的市場需求。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與Google中國大學合作部開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本文以“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的課程建設為例介紹課程開發模式與實踐。依據Google公司崗位職業分析入手,以專業調研、職業崗位分析與專家論證為支撐,以就業為導向,在進行職業崗位分析的基礎上,明確職業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實現與本課程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學習領域)的構建。
根據市場對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程序員的巨大需求,本文構建了基于“Android應用開發程序員”工作崗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堅持課程跟著崗位能力走的建設思路。課程體系中的每門課程都是針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能力、專業通用能力、崗位特定能力3個層次能力開設,將一個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一個或多個學習領域,一個學習領域對應一門課程,將多個典型工作任務中公共的學習領域劃分為專業基礎課,稱為專業通用能力培養模塊。特有的學習領域劃分為專業課,稱為核心崗位能力培養模塊,該模塊又包括.NET程序員、Java程序員和Android程序員課程學習子模塊。這樣就形成了由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組成的課程體系,專業基礎課圍繞不同類型程序員典型工作任務中公共的學習領域及職業素養培養開設,專業課緊緊圍繞不同類型程序員特有的學習領域開設,專業選修課則圍繞培養崗位群的拓展崗位能力開設。
建設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課程教學體系,結合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要求修改了C語言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數據庫系統應用技術3門課程,使3門課程成為課程體系的前導編程基礎;修改Linux操作系統課程,加入Android系統基礎知識和Android與Linux關聯的知識,使該門課程成為課程體系前導平臺基礎課程。在課程最后建立單獨的Android項目實訓課程,模擬小規模軟件公司并與企業合作進行“基于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應用開發”實訓,鞏固學生對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的專業技能。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Android開發常用的工具和技能、掌握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的基本技巧,能在Android平臺上進行應用程序基本開發工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能掌握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發布、部署一系列流程及方法,能利用學習的知識開發Android應用程序并進行發布推廣,能自己進行更深入地學習更復雜的應用開發技巧。目前該課程已經實施5年,教學效果良好,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就業質量。
2 企業為主導的項目化課程開發
根據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該班學生前3個學期與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培養方案一致,第4學期需進入校內工作室進行師帶徒項目實訓。在學院的鼓勵下,該專業近年來建設了靈杰與創臻兩個軟件開發工作室,通過引企入校,即引進企業的開發工程師及企業承接的實際項目,帶領學生在“做中學”,這就要求教師有實際項目經驗和嫻熟的技能。這種模式要求合理安排好學生的學習時間,既不能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任務的實施,又要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用于在工作室中參與實踐。通過教學方案的置換,在第4學期學生全部在工作室進行項目實戰,企業師傅每天進行輔導與檢查,在時間上有一定的連續性、穩定性。但受項目規模與企業需求所限,教師個人工作室教學模式保證不了實施過程的系統性、規范性,學生學習與接受的程度不一致,這與企業的真實情境還有一定距離。
2016年通過多方聯絡洽談,與國內著名IT企業,達內科技集團公司達成了校企合作協議,現代學徒制軟件技術專業“達內訂單班”應運而生。2017年3至6月,達內公司安排工程師到達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始為“達內訂單班”在校內進行師帶徒項目實訓教學,由企業主導,先后實施了“JAVA應用開發”“UI界面設計”“Web前端應用開發”“U3D應用開發”等課程。達內教育集團是目前國內領先的職業教育機構,達內的課程緊跟互聯網發展的步伐,15年不斷創新,打造了覆蓋IT全產業鏈的職業課程。通過企業工程師進校授課,進行了上述4門項目化課程的教學實施,因為所授課程的技能與市場接軌,受到了廣大學生的熱情歡迎,因此“達內訂單班”也受到學院領導的重視與關注。endprint
2017年10月11日,達內教育集團與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達內創新學院揭牌儀式在學院隆重舉行。雙方將結合西北地區產業需求和學校辦學特色在專業建設、師資培養、實習實訓平臺構建、高品質就業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聯合培養高質量應用技術型人才,為新疆地區前沿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堅持“專業跟著產業走,教學跟著生產走”的辦學理念,主動服務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此次與達內集團合作共建“達內創新學院”,搭建校企共育人才培養平臺,希望借助達內集團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經驗積累和資源優勢,與時俱進推動教育創新,為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特色專業建設注入活力,校企雙方融合融通,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優質資源,從而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新疆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的創新型、發展型、復合型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3 結語
總結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兩種模式,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是校內專業教師為主導建設的“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通過引入企業資源進行課程開發,教學實施與完善性修訂,經過幾輪循環迭代的過程,目前已經建設成專業核心課程;二是以企業為主導,企業工程師進校授課,由于引進了國內領先的職教機構達內集團公司,通過教學置換,所授課程與市場接軌,目前與學院深度合作,共建達內創新學院,揭開了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雷軍環.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6(1):65-66.
[2]吳瑜.校企深度合作課程開發模式的探討—以軟件技術專業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5(5):77-79.
[3]張靈光.現代學徒制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6(28):130-131.
Abstract:The state encourage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conduct in-dep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takes the opportunity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th cooperation among teacher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model, through the project teach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business school teaching mode, studio division with only teaching mod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mployment quality, and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for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The article expands on this.
Key words:software technolog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