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蓉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其思維中的具體形象思維占著絕對優勢,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知識最為深刻的體會莫過于親自動手操作實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動手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聽,讓學生看,更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中去學習數學知識和理解數學概念,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這也是教師教學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經歷數形結合的過程,逐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起數學模型;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語言、肢體經歷一次次磨練并在不同程度上有新的提高,因此,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成了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在談談我在教學教學中對動手操作的認識和體會[1]。
一、動手操作的真實價值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通過數學教學,尤其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其價值追求就是激活學生思維,讓他們的思維在操作中不斷成長與發展后形成概念。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內角和》時是這樣進行的。設疑:猜一猜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話音剛落,幾個學生就在下面喊起來180,面對學生的反應,教師沒做任何評價,而是要求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學具一起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
操作活動:
(驗證1)動手量一量,算一算。量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并計算它們的和,交流并匯報。
(驗證2)剪一剪、拼一拼。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是不是都等于180度呢?進一步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剪下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一拼,看能拼成一個什么角?學生拼一拼并匯報。
(驗證3)折一折。通過拼一拼我們知道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折一折會得到什么結果?學生折三角形,并匯報。
總結: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上述三個活動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一步一步進行的,此時的操作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面對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事實,教師如果順勢提問:能談談你的理由嗎?引發學生闡述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在試圖表明自己觀點時借助學具動手操作來直觀演示。那么此時的操作,才是更有意義的操作。充滿探究欲望與激情的動手操作,才是高效的動手操作,一切操作要源于學生的內部需求和學生數學學習的真實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只追求所要達到的目標——操作結果,而忽視了學生操作過程的各種經歷、感受和體驗。動手操作的真實價值——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二、動手操作的恰當時機
1、結合教材,根據學生實際,確定操作內容。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區別某些易混易錯的數學知識、幾何形體的認識空間觀念的建立、推導抽象的法則和公式、較難理解或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數學知識時,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中面積這一概念時,先設計了學生鼓掌歡迎聽課的老師,讓學生初步感知手掌面的面積,再讓學生摸摸課桌面、數學書的封面,然后看一看、比一比黑板面與地面哪個大,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最后讓學生動手把學具中長方體、正方體、三棱柱積木的一個面畫到本子上再涂色得出封閉圖形的面積。教師設計的每一次動手操作都來得及時,收得恰當。學生在動手擺一擺、摸一摸,畫一畫,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理解新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2、指導學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課前讓學生準備好要用的學具,教師要設計好操作步驟,操作中,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目的,知道通過操作要解決什么問題,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有序的動手活動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條理性可得到提高。
3、要把操作活動與語言表達相結合。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思維發展的過程是外部活動逐步內化的過程。有的教師在上課時總是擔心學生講不清楚,浪費時間,不讓學生展示操作結果或復述操作過程,自己包辦代替,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總是得不到鍛煉提高。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展示操作結果,復述操作過程。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便于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思維。
4、動手操作之后的升華。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由直觀操作的感性認識向抽象概括的理性認識過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知識、能力等各方面會發生新的變化。所以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和概括總結,還可以讓學生總結自己成功之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教師要注意組織好學生之間的評價,讓他們在評價中加深認識,在評價中完善認識[2]。
三、動手操作要做到適度
動手操作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其獨到的、其它學習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動手操作、整節課都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度過;不需要學生親身體驗的內容,學生當時就能理解的內容,就不必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驗,否則就是擺設,學生會對教學內容失去興趣且浪費教學時間;對于某些教學內容,如教學時用語言一下難以講述清楚、學生不親身體驗就難以真正理解的教學內容,則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操作,但不要直接告訴操作的具體方法和最后的結果,指令性不要太強,只要在操作的目標,思維的方向上做引導,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留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這樣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會更強,思維會更活躍,興趣會更高,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突顯和學生創造性的培養[3] 。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猜想驗證,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己去嘗試解決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力求做到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都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這樣,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鄭明僧.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J].學生之友:下,2010(12):13.
[2] 周亞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學周刊,2012(20):118.
[3] 劉阿禮.淺談小學數學課中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