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王艷紅
摘 要:德育是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校的相關工作、學生的個人健康發展與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及保證作用。德育教育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其中,“導”是教師通過多種手段、途徑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心理進行有效的開導、輔導以及疏導,從而促進德育水平的提高及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初中;德育;班級管理;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5-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108
德育理念就是教育工作者結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將正確的社會思想以及道德觀念逐漸轉化為個體道德品質及思想意識的一種有意義的教育體系。德育是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與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接下來就初中班級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明確德育理念的要求標準,貫徹落實德育工作
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習慣仍處于一個過渡、調整的階段。教師應從入學開始就對其進行愛國、愛校的教育,可以組織他們參觀校園環境,熟悉校園活動,并用先進的人物事例來激勵他們,引導他們學習《規范》《守則》等,從而讓他們盡快適應初中生活,正確樹立學習觀,并明白作為一名初中生,需要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并做到誠信做人(待人)、誠心學習[1]。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應將其核心理念貫徹落實于實際行動上,建立合理的班規,營造良好的班風,明確建設的目標,促使學生有規可循,依規行事。另外,德育教育的實施,并不只是“嘴上功夫”,更是要利用各種各樣行之有效且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來開展教育。比如,積極配合學校及班級工作計劃的活動安排,如主動開展“你來比畫我來猜”活動,內容包括一些與德育相關的詞語或者是一些名人、作家、作品、概念、流行詞語等等。通過比畫一些詞語,不僅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有效性,還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促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通過體驗的形式來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
有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學校的德育工作僅限于即時進行的局面,而且計劃性和可操作性較差,普遍存在德育效果很不理想等問題。因此,教師主動將德育教育作為班級活動的主題,并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從而促進德育效果的提高,防止在學生中出現德育方面的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年的世界環保日開展一次主題班會活動,并以環保為主題,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針對該主題合理地設計出有趣的活動,如舉行關于環保的演講比賽、環保題材的小品表演與相聲表演等。這樣的主題班會既能營造活潑、和諧的氛圍,又能加深學生對環保相關內容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明白環保對于人們的重要性,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范,如避免亂扔垃圾,避免在墻上亂涂亂畫,愛護公共設施等。又比如,教師可以開展班級征文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假期撰寫作文。內容主要包括我和我家、我的初中我的夢、我的老師和同學、假期記事、班級記憶、班級記事、生活感悟、寫給老師或某某同學的一封信等等。這些作文的命題都屬于回憶性的作文,有助于促使學生將自己真實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成為一名明事理,重感情的人。
三、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正確評價學生的道德行為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學會正確評價學生,并注意評價的客觀、公正、科學。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評或者互評。同時,在評價時應盡可能地結合學生的學習成績、創新能力、平時表現以及特長愛好等綜合情況,從而對學生起到激勵促進作用,使其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當然,表揚和激勵有助于學生的成長,但適當的批評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師批評學生時應講究方式方法,要做到一視同仁,尤其是對待學習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他們的內心十分敏感,因此更需要教師“因人而異”地進行批評與鼓勵,讓學生樂于接受,然后自覺、主動地進行改正[2]。另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來開展教育活動,如小組合作做衛生、學習競爭、參加活動等。對于小組的分組,可以由教師分,或按成績排,或隨機抽簽,或自由組合,或者還可以通過指定組長、指定條件進行組合。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后,再由教師來進行綜合評定,并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或批評。其中,評定的內容包括小組評分、紀律表現、學習成績等。值得注意的是,適當而正確的表揚與批評,不僅能更好地讓學生敞開心扉,還能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小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從而促使其積極向上,逐漸走向成功。
四、重視家校聯合,協同德育發展
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學習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還應該是家庭的責任,因為對學生的教育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3]。對此,學校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尤其是作為班主任,更應該及時與學生家長交流溝通,以便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同時也讓家長及時掌握學生在學校的一些情況。在交流期間,教師還需要將德育的重要性向學生家長進行講解,促使他們更加關注學生在人格、行為細節等方面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把注意力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密切家校之間的聯系,還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德育教育質量。
總之,德育的目的是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學生人格及品德的發展。而為了促進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師必須重視德育教育工作的實踐性,并積極聯合其他任課教師、學生家長一起協同開展德育工作,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令聰.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7):319.
[2] 易艷春.“會診式”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構建與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 2015(5):151.
[3] 朱向忠.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7):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