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妍鈺
[摘要]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讓人的價值取向在不斷地變化,在基于相同的價值認同視閾下將我國的傳統的優秀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去,既是弘揚優秀傳統美德的途徑,也是引導青年大學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方式。本文從當前兩者融合的困境出發,提出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定位,然后提出對于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價值認同;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整個教育系統來說是重要的一部分,增加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實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對知識文化的傳遞,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高校是發揮作用的重要平臺,找到融合傳統優秀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將是實現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從基本含義上看,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要進行去粗取精的,將傳統文化中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有益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和價值規范,通過適當的教育方式方法來放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去,從而實現提高大學生基本素養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的目的。
一、當前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價值認同的“缺失”
全球化和中國經濟的不斷崛起讓世界性的多元價值觀進入大學生的日常,受到“意識侵略”的大學生不自知的對中華傳統文化出現認知失調,這種認知的失調主要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傳統文化的意識淡薄,當代大學生都處于95年左右的網絡原住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后的,在國家經濟基礎獲得一定提升后出生的人,這一群體在網絡的影響下,從小就接觸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對西方節日的追逐和中式傳統節日的漠視對比下,不難看出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的缺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如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這些是大學生必過的節日,而相對傳統的中國的七夕、重陽節,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都在大學生的意識里逐漸被淡化,傳統節日在大學生心中的認可度遠不及西方節日,這是價值認同失調的一種表現。其次是在傳統的文化知識上的缺乏,大學生的課外閱讀主要集中在娛樂和應用方面,在移動互聯網的影響下,閱讀的便捷性帶給了大學生更快速的知識消費,對于傳統文化的知識不僅大學生很少涉獵,社會主流的知識文化也將其邊緣化,能夠看到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的作品和著作都比較少。在傳統知識文化的現代化表達中還很欠缺,變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類節目、網絡節目都很少,大學生在課堂之余接觸傳統文化的途徑就相對較少。其三是價值意識淡薄,在越來越多的“寧愿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車上笑”的價值取向被社會認同后,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淹沒了傳統的精神美德,漠視了集體主義和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將傳統文化的道德追求毀于市場經濟和個人經濟的光環下。
(二)“說教式”的思政教學影響傳統文化的滲入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經過了時間長河的檢驗的,在歷史過程中一步一步地積淀下來。它的形成和演化是經過一定社會實踐,經過不同的社會環境獲得的,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弘揚要考慮到現實的“時空場景”和“教育方式方法。在傳統文化要適應不同的社會條件時,這對于我們的教育中介和教育傳播者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式”教學對于傳統的中華文化而言,過分強調了知識點的灌輸,而忽視了價值觀念的培養和傳遞。另一方面,優秀的傳統文化要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去還存在著一些走形式和爭榮譽的情況,輕啟發重說教的教育模式難以調動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不能得到大學或縮能的價值的認同和共鳴,甚至會在認知不全面的基礎上誤解這種文化,在內心一旦產生抵觸就很難在眾多的文化現象中再獲得認同。“說教式”的傳遞方法難以讓大學生發自內心的接受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更加無法進一步的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入不了腦,更入不了心。“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讓本身優秀的傳統文化失去了對于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興趣是一個噩耗。
(三)“融入”過程與大學生生活實際相脫離
優秀的傳統文化要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融入大學生的實際日常生活,要在可感的實踐生活中去實現,結合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實踐中提高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在“融入”的過程中來看,現在的融入方式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生活是否有交集點,當前的融入讓兩者與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相分離,使得“融入”的效果不佳。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只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零星點綴,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1)重課堂,輕課外。在課堂上的理論傳輸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輸中也是采用這種方式,并沒有即時的課下教育,在大學生的課后生活領域沒有其他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的再教育。造成課上和課下的教育分離,傳統的文化價值在于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課下的生活中進行可持續的傳統文化的熏陶才能讓學生在生活日常中體會傳統文化的影響力。(2)重理論,輕實踐。在思政教育領域,高校的部分教育者仍停留在傳統文化的思想理論的講授層面,而忽視了教育實踐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影響,傳統的文化不注重實踐將發揮不了實踐育人的作用。
二、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關系定位
(一)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升華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浪淘沙傳承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大體系包括了文文字、曲藝、詩詞和圖畫等等內容,百花齊放的文化形式包含著豐富的精神結合體,諸如愛國精神、民族精神、誠信精神、和諧精神等等。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蓄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素材和充足的精神食材。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去,借助傳統的力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提高個人的道德水平,幫助學生融入集體,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的樹立和人生觀的形成都有著促進作用。傳統文化是幫助高校形成良好的人文道德場域的有效途徑,高校的校風受到校園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發揮“文化育人”的思想引領。在明確了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眾多優質條件后,如何在新時期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到傳統的文化傳承中去,在融合中去創新,在方法和資源上去創新,將這種優秀的教育文化的理論升華付諸于教育實踐是值得高校思政教育者思考的問題。endprint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途徑
傳統的文化在價值認同方面受爭議的點是與時俱進方面,在不斷的進步和演化中將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的傳承發展都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傳統文化的靈活、繼承性和發展性是在社會文化生活和教育領域中實現的。我國的經濟快速強大起來的根本原因離不開優秀的文化傳統,一方面優秀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的理論資源,是對現有思政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另一方面,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也在被傳播、被發揚,政治教育可以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載體。這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創新和延續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在高校的教育改革向時代背景不斷靠攏的情況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內涵都已與社會文化環境相契合,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代的社會文化相融合,然后通過價值觀、個人觀念進行輸出,這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三、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材和思政課堂
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載體很重要,在思政類的大學生教材中國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內容,改變現有的傳統文化的優質文本的缺失,在教材上下功夫將是將兩者相互融合的關鍵途徑。當然,在此基礎上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課程納入到專門的文化課程體系當中去,將傳統文化課程列為學校的必修課程。通過課程的設置、師資的匹配和教學的實踐等,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公修課程進行傳承,真正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通識教育和教學實踐過程中去,經由教師的授課,讓學生更多維的體會到傳統的文化魅力,強化對其價值的認同。在教法上,變“說教式”為“體驗式”的教學方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契合點。只有做到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進教材、融進課堂、融進頭腦和生活,才能真正地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和傳統文化兩者的有效認同和價值認同。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新媒體,搭建網絡新平臺
現代社會是網絡的社會,新媒體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在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將傳統文化作為傳播更快、覆蓋面更廣的信息形式進行推送。增多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接觸機會,通過視頻節目的來建構連接大學生和傳統文化之間的接觸橋梁。控制好思政教育的“話語權”就是控制廣播的喇叭。另一方面,在校園活動上下功夫,“傳承經典”的微信、微博活動,文化專欄等形式,牢牢地把握住大學生的閱讀和信息獲取的方式,從大學生的喜好入手,取悅他,征服他。互聯網時代,只有積極的發揮出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才能更快、更好的實現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雙融合。
(三)在大學生的生活日常中融入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有重在實際行動的思想理念,要讓傳統文化更接地氣,就要與大學生進行更直接的接觸,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場域進行傳統文化的建構,以新形式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傳統文化進校園、進宿舍等實踐活動,讓大學生體會到自己的真實世界里也有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并不對立,而是相融相促進的關系。此外,在傳統文化的接地氣過程中還可以由實踐類型的活動實現,比如通過大學生慰問孤寡老人、關愛留守兒童等活動來體驗,在學到傳統的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增加一些人生體驗,變枯燥的課堂教育為動情的體驗式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