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結合目前人文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探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以期通過提升教師人文素質、拓寬人文教育滲透途徑、創建“互聯網+技術”新型教學模式,實現人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和社會認同感。
關鍵詞:人文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研究
高等教育所培養的應該是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其不僅僅包括專業教育,還包含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決定著“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關鍵性問題,是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指引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人文教育的應用,使學生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標準,增強對社會的認同度和對歷史的認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人文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 素質教育的需要。《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學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素質教育作為一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工程,不能缺少了人文教育。只有人文教育得到重視,學生的人格素養及其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
2. 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是個體交互作用的產物。教育培養出什么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當前高速全球化時代背景,決定培養適合開放性社會發展需要的全方位人才是高校的責任所在。思想決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發展起導向作用。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是人文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將人文教育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實質在于將中華文化精髓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社會認同感,塑造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人格,促進社會發展作用重要。
3.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該類課程雖作為必修課而存在,但是其授課方式和教育內容相對單一,學生參與性不高。將人文教育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對拓展課程教學內容,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有重要意義。
4. 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活動貫穿于學生學習始終,將人文教育大力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以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種形式作用于學生,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完成自我的良好發展。
二、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教育應用現狀分析
1. 人文教育應用形式相對單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教育滲透主要體現于課堂內容的豐富和教育活動的開展上。但是不可否認,課程教學內容和教育活動的設計多數以教師為本,較少地關注學生需要。形式上以學生觀看、旁聽為主,較少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難以融入。
2. 人文教育滲透不具備連續性。教育是一個連續性的工作,但是縱觀人文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由于高校行政力的影響,人文教育滲透出現不連續性的特質。高校行政層次分明,較高行政層面組織的活動和課程,設計也相對合理,能較好地實施人文教育;較低行政層面組織的活動往往出現“糊弄”的現狀,以完成任務為主。外加體制對課程、活動評價的監督力度的不到位,各層級之間思想政治教育握力度不一,不能較好地對學生實現連續性的人文素養滲透。
3. 教育的工具性弊端顯現。“工具性教育”是指把人當成工具來塑造,把教育當作工具來使用的一種觀念形態的教育思想。面對學生評教、任務活動等壓力,任課教師和活動設計者多采取“避難”的方法,將問題簡單、生硬化,以灌輸理論取代人文教育。面對這種教育形式,學生在消極應對態度下往往持有反抗情緒,并逐漸走向社會精神的缺失,民族文化認同感逐漸消失。
4. 教師的對人文教育的關注度不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人文教育的認知不夠。教師的精神與素養,決定了課程和活動的開展力度與實施效果。但有調查顯示,教師對人文教育含義的認知上,6.3%的教師認知“非常清楚”,38.1%的教師“知道一點”;二是教師對人文教育素材的挖掘力度尚需提升。調查指出,33.8%的教師經常介紹,48.8%的教師有時介紹,17.4%的教師偶爾做過。以上的數據足以證明教師作為人文教育的滲透主體,其對人文教育的認知和人文素材的挖掘力度亟待提升。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教育應用的路徑探究
1. 創建“互聯網+技術”新型教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資源特別是歷史文化資源,可以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讓學生置身于一個類現實環境中去切身感受,當時發生的場景和經過,通過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探究精神,將人文教育在隱形教育中實現對學生的內化影響,鍛造其內在人格。
2. 教育培養重點的轉向。之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在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掌握,對于學生的自我認知力、自我完善的能力的提升“涉水尚淺”。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可將培養重點轉向學生的自我創建知識的能力培育上,通過學生自我生態體系的知識建構,形成慣性學習力,不斷地吸納更多的人文素養知識,豐富自身精神世界。
3. 加大學校人文教育管理的建設,豐富人文教育的形式。在班級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實踐體系建設上滲透人文教育,完善人文教育管理體系。擺脫單純的人文教育的路徑依賴。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有針對性地保障學生的精神健康,豐富人文教育的途徑。
4. 發揮教師作為人文教育滲透主體的作用。對高校教師進行人文教育的培訓和指導,促使教師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起到引領作用。
四、 結語
人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究的命題,其根本在于通過教育路徑的創新,讓學生實現人文知識從外在的“物像”到“心境”的直達,提升文化自覺,民族文化認同感和社會認同感。
參考文獻:
[1]于紅,劉英杰.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教師人文教育現狀調查——以沈陽工程學院為例[M].現代工商業,2014(3).
[2]夏洪亮,田圣會.人文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M].新課程研究,2017(5).
作者簡介:
李偉,天津市,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