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外語教學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教學手段、方法和理念已然不能滿足新時代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本文以產出導向法為理念,提出采用視聽輸入為特色的英語教材編寫構想和設計方案,旨在為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提供全新的探索途徑。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 視聽輸入 大學英語 教材編寫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31-01
1.前言
如今,外語學習者可獲得的學習資源豐富,渠道多樣;傳統的教材在學習資源、學習方法和學習手段方面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因此,符合國家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秉持先進教學理念、符合語言學習規律,能夠滿足現代外語教學需求的外語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對于教學多維度的更新和改進都具有重要意義。
2.教材編寫理念
教材在外語教學中起引導作用,選擇了一種教材就是選擇了這種教材所體現的外語教學理念。產出導向法(文秋芳 2015)以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為教學理念,輔以輸出驅動、輸出促成、選擇性學習的教學假設為理論支撐,使有效學習在以教師為中介的教學流程中實現。這是對全新教學理念的探索和嘗試。伴隨著POA理論體系的發展,國內已有采用該體系對教學實踐的探索(張文娟2015),這些研究和嘗試為以產出導向法為教學理念的外語教材編寫提供了啟示。
3.教材結構設計
基于產出導向法以視聽輸入促成的外語教材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以語言知識講解為中心的模式,將其改變為以有效學習為中心,鼓勵學生以體驗任務、識別任務、挑戰任務、完成任務的模式來完成學習內容。
筆者對于以產出導向法為理念,以視聽輸入為特色的外語教材設計有如下構想:
(1)驅動:通過視聽呈現交際場景
教材選擇真實語料為素材呈現交際場景,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這些場景可能會討論的話題、需解決的問題等。在這些交際場景中,學生可以體驗任務的困難和挑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意識到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明確下一步學習目標;為之后選擇性學習做好準備。教師可根據學生理解程度調整嘗試性產出任務的難度。嘗試性產出任務難度要有梯度,便于教師根據學生外語水平差異選用有區別性的產出任務。
(2)促成:以視聽輸入為中介提供支架作用
提供恰當的視聽輸入素材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架作用應該是教材每單元的主體部分。視聽輸入內容要直指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任務和練習,教師通過任務和練習起到支架作用,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教材的編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在選材和任務設計上既要有側重點,又要盡量覆蓋難點:有的讓學生知道內容(ideas);有的給學生提供詞匯和句型(language);有的幫助學生理清話語結構特點(discourse structure)。該環節的設計還要充分考慮到便于教師中介作用的發揮,提供更多師生互動的機會。
(3)產出:基于視聽方式設計產出任務
基于視聽輸入,教材設計上可以改變輸入過程和產出任務分離的弊端;將知識輸入與任務設計揉合。通過視頻搭建真實場景,在真實場景中發現問題,設計任務。一個視頻可以設計一套問題或一個產出任務;也可以設計多個產出任務。需注意的是多個產出任務之間需環環相扣,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或者把一個單元項目分解成多個子任務,每個子任務對應一個知識點,在單元教學結束時,將子任務整合成單元項目。
4.結語
基于產出導向法以視聽輸入促成為特點的外語教材將傳統的以“讀”為主的輸入方式變為多元化認知手段為一體的信息輸入過程。視聽輸入更有利于學生選擇性學習的發生,提高課堂時效性;視聽素材原汁原味,更富時代感,便于創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課堂活動設計更靈活、形式更多樣;根據學生語言水平不同,針對教材內容的選擇和調整空間更大。這樣的教材不僅在學習資源、學習方法和學習手段上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今學習者的需求,亦是對新教學模式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文秋芳. 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387-398.
[2]張文娟.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106-114.
作者簡介:
許琳(1982-),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