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寧
摘 要:信息化教學通過運用大量多媒體技術,既能強烈地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豐富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又能放開對學生的束縛,以學生為中心。但在很多偏遠地區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多只停留在教學內容的展示層面。通過調查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積極性效果和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高中數學;數學課堂
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的思辨學科,數學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它的抽象性、形式化和符號化。因此,數學教學很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針對數學本質的抽象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構建具體的數學模型,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的真正涵義。通過筆者的調查,信息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性效果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多媒體教學能通過形象生動的精美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配音,營造出虛擬現實情境,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感性材料,利用其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創設一些生動情境,使學生聞其聲,臨其境,入其情,從而改變傳統課堂中的“粉筆+黑板+一張嘴”的信息單一的表現形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同時為學生主動探索奠定基礎,使學生愿學、樂學和會學。
(二)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多媒體教學充分改變了很長時間以來學生已經習以為常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借助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探索性的數學實驗及活動來獲取知識,讓學生通過網絡查閱資料、集體討論、小組合作真正成為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如視頻、Flash、幾何畫板等,能有效將學生認為抽象、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數學規律,通過動畫、視頻等方式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實例,直觀形象地展示數學對象的構造與變換過程,反映出數學本質、展示出數學思維,能夠讓抽象知識具體化,變得直觀、易于理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有利于優化教學過程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以幾何畫板等軟件設計的數學課件資源庫為平臺,不僅可使一些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教學中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化抽象復雜為形象簡單,更直觀地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有利于促進數學教育的發展,實現更好地學習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目標,并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鞏固。
二、出現的問題
(一)硬件問題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已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雖然不論從教育內容、教學手段還是教學方法方面,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數學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必須有基礎設施投入的硬件支持。而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有些中學根本沒有多媒體教室,有些學校即使有多媒體教室也只有很少的一兩間,還有些學校只有簡單的投影儀、幻燈機,部分教師表示僅在公開課中才使用多媒體教學。即使是城鎮學校,多媒體教室供給與教師的教學需求還處于一種供小于求、供給不足的狀態。這是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切實存在的問題。
(二)軟件問題
雖然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教學已深刻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在基礎教育領域,作為高科技的信息技術與其相關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還是步履維艱。因為要充分地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不僅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要有很強的信息素養,懂得運用專業的數學軟件等。但目前的事實是,大部分資深的數學老師缺乏相應的信息技術能力,他們只停留在幻燈片教學的基礎階段,對與數學密切相關的軟件“幾何畫板”或“Z+Z智能平臺”并不熟練,有些甚至可以說連了解都沒了解過,更何況使用軟件制作課件進行教學。因此,現代教育技術似乎是附屬在教育上的一層皮毛,在教育中沒有起到真正的輔助作用。
總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數學課程改革也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本身不能引發教育的革命,也不會創造教育奇跡,我們應當正確把握當地中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找出信息化教學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使用與開發中存在的切實問題,為促進中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數據和建議。
參考文獻:
蔡渝琨.激發興趣優化設計及時反饋:讓數學練習課煥發新活力[J].科學咨詢,2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