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琴 任燕
摘 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校本課程成為基礎教育中一項重點研究的內容,從本質上看,校本課程是要學校將國家與地方的課程進行聯系,結合學校自身的情況來不斷對學校的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基礎教育的中心,因此,農村小學的校本課程建設可以從“校園開心農場”入手,利用地域的優勢來實現校本課程的多元化、科學化建設。
關鍵詞:校園開心農場;農村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實踐
新課改指出,要培養學生持續成長的能力,確保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教育方法、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在為教學工作及學生成長提供幫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弊端,那就是傳統農業勞動中所包含的“節約、綠色、生態”意識。在當前,無論是綠色教育理念還是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都提出要讓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體會綠色、了解辛苦,這也成為當前基礎教育中一項重點研究和實踐的內容。在各地校本課程的建設中,“校園開心農場”是一項“時髦”的方式,筆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思考校園開心農場在農村小學校本課程中的實踐研究。
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契合性
校本課程的建設最為重要的就是契合性,這里的契合性是指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在外部,校本課程的建設要結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保證校本課程方向和內容在原則和指導上的統一。這里我們重點談內部的契合性。
校本課程內部的契合性是指校本課程在農村小學內部中的契合,主要是學生對其的認同和支持。要想將校園開心農場良好地應用于農村小學校本課程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升校本課程內部的契合性。眾所周知,因環境的原因,農村小學的學生本身就比城市的學生更加理解校園農場的內容與實踐方法,但是很多學生的參與性卻不高,因此需要通過必要的策略引導學生進行參與。
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評比的方法進行。將學生進行分組,不同的學生在開心農場內種植不同或相同的作物,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作物的播種、施肥、灌溉到收獲全過程參與,通過評比的方式對比不同小組學生生產的作物,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將開心農場的收獲納入學生的考試結果中,讓學生更加用心地參與開心農場的實踐,讓學生理解“開心農場并不是簡單的種菜”,而是包含更深的含義,從而提升學生對農村小學開心農場校本課程建設的認可程度。
二、教師實時教育,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科學性
校本課程的建設是要讓學校的教育內容及體系更加具有特色和教育性,以系統性的校本課程提升教學的效率及質量。
小學生有著其年齡段特殊心理規律,因此,在“校園開心農場”的實踐中,教師需要發揮出主導者和教育者的作用,做到實時的教育,保證開心農場實踐可以達到其應有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的。
開心農場農作物種植的每個階段,都包含我國文化中的辛勤、節約、綠色等重要理念,因此,教師需要全程陪同,并且在每個階段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播種階段,為學生講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意義,讓學生明白好的結果必須要有好的基礎,教育學生自身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及行為基礎的重要性;在施肥及灌溉階段,為學生講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通過學生親身的勞動和努力來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在收獲完成后的翻地階段,為學生灌輸“青山綠水、生態持續”的概念,讓學生理解自然、生態和綠色的觀念,培養學生保護自然、尊重自然、愛護綠色的生態觀。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系統地整理開心農場中涉及教育的所有知識,在課堂中進行復習,融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從而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科學性。
三、家校合作,構建校本課程的針對性
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特征,因此,校本課程的建設需要具有針對性,確保校本課程能夠真正發揮出其特色與作用,提升教學的質量。
在基礎教育中,家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農村小學開心農場校本課程的建設也離不開家長的參與,農村小學生的家長對待農作物的種植更有經驗。因此,農村小學要發揮出其自身的組織能力,首先對家長進行培訓,告訴家長校園開心農場對學生的意義,并且傳授家長教育的方法;其次讓家長和學生進行開心農場的種植,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與家長一起勞動的過程中體會到家長的辛苦,家長也可以在與孩子勞動的過程中以其特殊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校本課程建設是現代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農村小學校本課程的建設能更好地利用客觀條件,將校園開心農場融入其中,保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熊興權.到“開心農場”探索教育本真[J].中國德育,2013(4).
[2]李書培.淮三小綜合實踐校本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文匯,2016(10).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087)“以‘校園開心農場為載體的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