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青年時期深受陽明心學與恩師楊昌濟的影響,心力的發揮在他后來的立志、學習、革命生涯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上學期間,毛澤東寫了一篇題目叫《心之力》的作文,受到楊昌濟教授的大力贊賞。青年的毛澤東提出和貫徹的心力、立志等概念對于當代大學生知、行、實踐的作用被嚴重忽視,實際上毛澤東對于心力的提倡既是志、知理論的梳理,也是可以直接付諸行動的方法論,大學生加以學習并且運用得當,可以推動青年乃至國家的發展。
關鍵詞:毛澤東 心力 立志 實踐
一、青年必須立志
1902年,毛澤東八歲時,開始入塾讀書,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開啟了貫穿他一生的學習之路。后來在東山學校讀書期間,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夕,外憂內患,民不聊生,康梁思想、古典小說造反故事、鄭觀應《盛世危言》等政治意識的啟蒙,使他產生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
1911年春,毛澤東辭別故鄉和親人,來到湖南省會長沙湘鄉駐省中學就讀,臨行前,他給父親留下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是毛澤東最早的借詩言志。
1917年8月23日他給黎錦熙信中提到:救國要立足于人民,立足于人心,要用“大本大源”去從“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本源”指的是什么?毛澤東說:“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而這時正是毛澤東研究心學的頂峰時期,同年他寫下一篇題目叫《心之力》的文章,更是他對于自己、對于國家、對于中國命運的立志。
毛澤東把救國和學習、掌握真理緊密地結合起來,而且高度集中到一點,那就是立志和為實現其斗志而斗爭,也就是認識真理和追求真理而斗爭。何謂真正“立志”?他認為:“志者,吾有見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謂也”,尋求本源。“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學、倫理學,以其所得真理,奉以為己身言動之佳,立之為前途之鵠,再擇其不合予鵠之事,盡力為之,以為達到之方,始謂之有志也”。立志不是隨意喊口號,而是先研究前人哲學、倫理學,以此獲得真理之后,再發乎心去立志。
(一)在開始就必須立志
開始,一是指早期,青年是人一生中最朝氣蓬勃的時期,此時立志對以后的成長與發展是最合適的。毛澤東在求學之際發出的言志,終其一生都是在不斷完善、踐行志的過程,正因為有志的堅定,也使他更明白刻苦用功的必要。毛澤東上課時總是認真思考和做筆記,課余時間也從不浪費,不是進圖書館、閱覽室閱讀,便是找老師或同學交談學問。廣泛涉獵,博覽群書,持續勤學苦練,唯有如此,才能發揮出志的最大值。
二是指行動前的開始,這種開始時的立志更像是一種行動開始前的儀式感,給行動賦予意義,使得行動通暢,免于反復。毛澤東在學習、看書之前,其實是有志的原則的:不關心外界環境的干擾,學習的時候必不受打擾,直到學完。毛澤東為了鍛煉自己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專心致志學習和思考的本領,有時他只身到學校后山的妙高峰上學習,有時故意到人生嘈雜、車水馬龍的長沙城門口去看書。如果不是這樣做的話,精神分散,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不單是這件事效益受損,其他的事也都容易半途而廢。
當代大學生往往忽視了立志的重要性,在課堂里聽到這個概念的時候覺得空洞無物,是宏大卻無用的理論,不能給生活和學習以任何指導意義。而大學教材《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里的第一課就是立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可見其的指導地位。毛澤東的立志其實是很有力量的舉證,他多次對立志有詳細的論述,這也為后來的心力說奠定了基礎。
(二)定志向
定下志向,定什么志向,這是需要向內探索的一件事。毛澤東反對盲目立志,不盲目跟隨他人立志,而先學習哲學、倫理學知識,了解基本原理之后再根據自己的發心去定下有意義的志向,而不是人云亦云,把別人的志向不合時宜地安在自己身上。
當代大學生應該通過不斷的知識積累,逐漸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明晰之后定下的志才是可持續的、長遠的、健康的。由于立志向內探索,所以當代大學生應該明確定志向只能在自己身上用功,挖掘自己身上的價值,而不是踩著別人去爭取利益。
(三)不換志
在定下心中所想的志向之后要做的,是不換志。定下志向之后把時間、精力、注意力都花在志向上,要明白立志到達實現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足夠的耐心和心理準備接受路途上的跋涉。換志,導致行動反反復復沒有結果,浪費時間和生命,即使在換志之后也會出現半途而廢的狀況。
二、心力的實現依靠實踐
立下志向之后,后續的行動中更多依賴的是心力的推動,而心力的最終實現需要依靠實踐。毛澤東在寫下《心之力》之后,他的思想、行為、決策等都是在不斷踐行這些內容。心力的實現不是紙上談兵,大量的觀察、學習、試錯,一環接上一環,從而獲得全面實現。
(一)在自己的經歷中解決問題
每個人在立志和定志之時,已經因為個人的見識、知識以及其他因素造成了千差萬別,所以在實現的過程中,每個人也只能在自己的經歷中尋求解決方案,這是別人替代不了也指導不了的事。
無論多么偉大的人物,無論他遇到多少挫折困苦,那都是他自己所經歷的,倘若讓他來指點別人,恐怕就會有錯處。尤其是讓他經歷別人所經歷時,他未必就比別人更靈活的解決問題。心力的堅定程度,承受能力,可接受最壞的結果等等都是不可估計的,我們可以向圣賢、書本、有經驗的人請教,但是要根據自己經歷的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才使得心力得以最大實現。
(二)總結別人不常做到、想到的事
毛澤東擅長把事情歸類、總結,《孫子兵法》很多人都讀,讀很多遍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把《孫子兵法》融會貫通并靈活運用到軍事作戰中的鮮有。單純的實踐并不能把結果發揮到最優,只有一邊實踐一邊總結,才能真正跳脫出實踐本身,做出對結果最優的發揮。
(三)人人都可以是豪杰英雄
毛澤東說:“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確立偉志,發其動力,奮發踔歷,摧陷廓清,一往無前。”又說: “眾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與圣賢之精神亦然。”他認為天下的心性基本是相同的,都可以成為圣賢、豪杰英雄。
毛澤東指出當代青年立當高遠,任重而道遠,這在今天仍不過時,青年始終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應該關注祖國的發展,并作為此生奮斗的志向。
參考文獻:
[1]姚春鵬,姚丹.毛澤東思想與儒學[M].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2]孫東升,馬京波.毛澤東的讀書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三聯書店,1979.
(作者簡介:張雪陽,單位或學校:鄭州大學;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