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娟
摘 要:在小學教育體制的改革背景下,對數學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強調要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獨立思考、探究的機會,注重多媒體技術等先進、新穎且多樣化的先進教育技術的靈活應用,以此來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推動小學數學教育創新發展,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技術;應用策略
在數學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科學、靈活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授課內容的豐富、拓展,也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全面調動,幫助教師減輕教學壓力,促進課堂教學效果與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為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為此,在日常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中,教師應結合授課內容,重視多媒體技術的科學應用。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最顯著的優勢就在于其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可以通過圖片、文字與視頻等素材的有機整合,把數學知識更直觀、生動地展現給學生,以此來不斷激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因數學課堂過于枯燥乏味而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效果,引導更多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
例如:某教師在開展十以內數字教學活動時,就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將數字變形成一些與學生熟悉事物相似的一些形象。如,數字1可以通過一支鉛筆來呈現,而數字2則可以通過可愛的鴨子來呈現,以及用耳朵來表現3等。通過這種表現不僅能夠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趣味性,也能夠快速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產生透徹理解與深刻印象[1]。
另外,還可以制作一些與所講數學知識相關的小動畫、小漫畫,在課堂導入環節播放給學生,如,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制作、展示猴子撈月的小動畫,讓學生數一數到底有幾只猴子在撈月亮,進而全面激發、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各項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不斷提升授課效率
在科學應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各項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先對本節教學目標做出準確把握。基于此,制訂更科學完善的教學計劃,實現授課內容、多媒體技術的有機整合,以此來促進授課效果與效率的不斷提升。為此,教師應基于授課內容與目標,選擇更科學、適合的展示形式與應用方法,特別是對于一些較為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來講,比如,相遇問題。可以通過制作兩只小牛的動畫,兩只小牛相向前進,或者是一只小牛不動,而另一只小牛向前走,兩只小牛相遇時,要配“哞哞”的叫聲,以此來優化授課環節、增強授課內容的趣味性。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所學內容,輕松解答抽象的數學問題。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的同時,教師也能夠節省板書的時間,進而促進授課效率的大幅度提升[2]。
三、利用多媒體整合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
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手段、時間上的種種制約,教師很少會為學生創設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這不僅不利于授課水平的提升,學生也難以將所學知識準確、靈活地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這也在某些層面阻礙著小學數學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對此,為了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一定的便捷,就應重視、加強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研究[3]。
比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元角分”的相關知識后,為了使其能夠對相關概念產生透徹理解,可以輕松掌握基本運用技巧。教師就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趣的“虛擬商店”,選取一部分學生來扮演售貨員的角色,剩下的學生扮演顧客,開展模擬購物活動。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有效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夠及時發現教學不足之處,并給予及時完善,促進授課水平的不斷提升。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拓展學生認知視野
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在增強教學趣味性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動手操作的作業內容。比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千米”的相關知識后,就為學生布置了尋找與“千米”這一長度單位相關的資料;又如:在學習完“24小時計時法”之后,為學生布置觀察在哪里看過24小時計時法的作業內容,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是每晚19:00開始的等等,這些知識都是通過多媒體來獲得的,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數學認知視野。
綜上所述,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應科學、靈活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來構建生動、高效的數學課堂,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學習、參與積極性的調動,也能夠使得授課環節與成果得到不斷優化。為了促進小學生數學綜合學習、應用能力的不斷提升,教師應重視、優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研究,以此來真正幫助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張傳玲,王強.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策略[J].中國新通信,2018,20(7):218.
[2]劉正操.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2(2):79-80.
[3]章宏艷.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的誤區及對策[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2):72-73.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