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芳 張麗娟
摘 要:新課標的推進使得很多新型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由于這些教學方法是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創設的,所以它們對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情境教學法就是這眾多新型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該教學法通過創設具體有效的教學情境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保障教師的教學效果。主要對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以期能幫助其他英語教師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英語;教學效率;策略分析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說教師基于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利用多種手段去創設具體而又有效的教學情境,并將認知與情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進行巧妙結合,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種教學方法。和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相比,情境教學法所呈現出的知識更加直觀、具體、形象,同時該方法下的教學更加注重豐富而又具體的實踐鍛煉,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體驗,同時還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能促使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呢?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做出了如下總結:
一、情境教學之多媒體運用
多媒體技術能為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提供更為便捷的操作條件與更加生動、直觀的展示形象。此外,多媒體技術能夠突破教室對空間和時間的束縛,將圖片、視頻、聲音等資源靈活地結合到一起,從而能最大限度地將一些場景中的聲音、色彩以及形象呈現出來。舉個例子,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這一節的時候,教師不妨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與“panda”“bear”“cat”等小動物有關的圖片或者視頻,也可利用現在比較流行的VR技術,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大屏幕游覽動物園。經由這些生動、直觀的圖片或者視頻的輔助,學生能更加直觀地學習和理解這一課所涉及的知識,而這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以及課堂氛圍的活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情境教學之表演情境
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主要年齡特點,而且不少小學生的表演欲非常強烈,這一點從其課間所玩的游戲,以及平時與同學的交流便可見一斑。很多小學生非常喜歡以電視劇或者動漫里的一些人物自居,而且在平時還會下意識地去模仿這些人物的臺詞以及動作,并且還模仿得有模有樣。對此,小學英語教師不妨將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利用起來,引導他們在課上進行表演,讓他們在相應的表演情境中去感受所學知識中所蘊含的情感,并深化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使英語課堂的氣氛變得活躍起來,繼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每一課的“Story time”這一板塊的內容時,教師不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扮演“Story time”中所涉及的角色,并讓他們用英語重現里面的故事情節,又或者讓學生跟著教學視頻中的相關情節進行模仿表演。通過讓學生進行表演,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不僅可以獲得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其對表演內容的印象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深,這對其學習基礎的夯實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而能幫助其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學科。
三、情境教學之游戲情境
誠如上文所述,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主要年齡特征,而做游戲往往是絕大多數小學生的最愛,因此,英語教師不妨結合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為之創設游戲情境,以輔助其更好地學習英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將教學內容與有趣而又生動的小游戲結合到一起,讓學生在輕松、歡樂的游戲情境中去學習相應的英語知識。而且,很多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因時制宜地引入小游戲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比如,教師在講解一些與動作有關的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給他們講解相應動作的英語表達。等學生明白了相應單詞的意思后,教師可以隨機挑選幾名學生,讓他們站到講臺進行表演,當講臺上學生做出“大笑”這一動作的時候,臺下的學生要立刻搶答說“laugh”,以此類推。眾所周知,很多小學生都非常善于模仿,在上述課堂環境下,學生大多都想站到講臺上展示自己,這極大地調動起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從而能使教師的教學效果獲得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當依據課本內容以及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地使用情境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以便能切實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熱情,提高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本文針對情境教學法的使用,淺析了三種有效的策略,希望能給廣大小學英語教師帶來一些參考,以推動小學英語教學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巖楠.小學英語課堂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6):168-169.
[2]馮莉,張作嶺,楊延剛.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調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3,29(3):56-5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