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摘 要:情境創設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既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有效增強學生的理解力,還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情境創設
小學數學除了加、減、乘、除和一些簡單的圖形認識和學習,應用題是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很多小學數學老師把應用題的教學當成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在教學中不斷研究新的方法和策略,以便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也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針對應用題教學的重點、難點,本人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一些更加科學、有效的應用題教學方法,在此與大家分享、交流,希望能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出一份力。
一、積極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生的知識基礎有限,再加上他們在課堂上的聽講、學習的耐力不足,這就大大影響到他們的理解能力、學習水平,給他們的數學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在教學中充分重尊小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規律,為學生努力創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對難度逐漸加大的應用題學習不要產生恐懼心理,且增強學生理解能力,抓住和緊跟課堂教學重點,全面掌握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小學生雖然知識基礎有限,影響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可是他們思想活躍、敏感、積極,老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到這個特點,盡量讓情境具有開放性,給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和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比如,小剛和小明兩個人,一共捏了15個有趣的小泥人,問同學們他們每個人分別捏了多少個小泥人?這一問就有14種可能的答案在等著學生分析、探討。通過這樣開放式的情境創設和題型檢測,能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思維創設空間,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和數學的綜合學習能力。
二、巧妙引入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是基礎性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廣乏,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老師在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小學數學的這個特性,充分運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實例,把課堂中的應用題與實際生活案例有機結合起來,消除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感,增強學生理解,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應用題的樂趣,增加其學習的熱情。比如,在分數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我可以提前給學生準備一個橘子,在課堂上引導性地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平常在家里會吃橘子吧?愛不愛吃橘子?”學生會爭先鞏后地回答:“愛吃。”這時,老師就可以引入應用題:“你媽媽給你了6個橘子,可是只拿出一半給你吃,那么媽媽還幾個橘子?”學生回答道:“一半就是6÷2=3,媽媽還有3個橘子。”這時,老師再問,6÷2=3用分數表示的話,是不是說呢?這樣分數的知識就自然地引入了,學生也對分數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認識。老師再把一個橘子剝開,拿出幾瓣,問學生:“這個是什么呢?”當學生說:“一半橘子”時,老師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入更多的分數知識,進行下一步分數相關知識的教學。這樣融入生活實例的課堂教學,既能促進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和感,又能活躍課堂氣氛,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拓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豐富學生數學思想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也比較簡單,老師在應用題的教學中一定要拓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豐富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理解能力。首先,要讓學生重視數量關系的變化。應用題中數量關系的變化是核心,所以讓學生在審題時,一定要關注數量關系和變化。比如,“奶奶養了1000只雞,雞的數量是鵝數量的3倍,還多10只,請問奶奶一共養了多少只家禽?”對于這樣的題,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它們之間數量關系的變化,奶奶養的雞和鵝,題中已給出雞的數量是鵝數量的3倍,還多10只,通過老師這樣的引導、分析,學生就能有效理解和掌握雞、鵝之間的數量變化,運用自己的方式準確做出解答。其次,要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在遇到題后首先會用原有的思維模式去思考、解決。方法單一不說,對學生的思維拓展和創新毫無益處。所以,老師在應用題的教學中,一定要運用新穎的題型和解題思路、方法,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靈活解題,讓學生走出思維定式,才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解題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的全面學習能力。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老師,要有新的教學觀念和思想,要重視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研究和質量,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運用生活化事實案例,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和感,從而徹底激起學生探索應用題的熱情,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寶林.高效課堂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4(7):127.
[2]張紅梅.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基本途徑研究[J].求知導刊,2015(22):13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