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創設質疑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發問,讓學生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自主探究;提升能力
新課程向我們提出: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數學內容的學習要有自己的見解,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自主探討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由過去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究的方向發展。
一、課前設置疑慮 激活探索意識
數學教師在課前設計一些延伸性或隱藏性的疑問,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強烈的探求心理,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前我布置預習思考題,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1/3嗎?當時有的同學說對,有的同學說不對,爭論得很激烈,我不急于發表結論,讓同學們回家后好好想一想,要拿出充分的理由說服對方。同學們回家后,有的問家長,有的畫圖,有的用土塊、橡皮泥削了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模型來加以證明。第二天,上課再揭示研究課題時,學生搶著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展開爭議。別慌,教師拿來三組不同裝置的圓柱、圓錐,端來染成紅色的水和細沙,讓學生分組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有的組直接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裝沙子,有的組用三種不同的裝置實驗裝水,最后得出結論。竟然還有人拿著橡皮泥捏著說:兩個等底等體積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圓錐的高是圓柱的高的3倍,圓柱的高是圓錐的高的1/3。這可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呀!通過充分討論積極思考,學生主動探究的思維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激活。
二、創設活動情境 誘發探究動機
數學教師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充分發表自己見解,學生就會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講“百分數應用題(四)”時,我首先拿出200元錢和4.25元,告訴學生:“去年我把200元錢存入銀行,我昨天去銀行取回200元錢,銀行多給了我4.25元,不知為什么?”學生大聲說:“是利息。”然后教師提出疑問:“什么是利息呢?”請同學們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把錢存入銀行,到期后取錢時銀行多付給我們的錢,叫做利息。”這個知識點的掌握,是通過教師形象直觀的演示和學生動腦思考,自己總結的概念便于理解記憶,為下面知識的自主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既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提供探索契機 從中感悟數學
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把學生分成10人一組玩“套圈游戲”,再來一名學生記錄、另一名監督違規者。活動剛開始我讓學生站成一排套圈,這時,有的學生說:他們離得近,我們離得遠,不公平。于是我們擺隊形成長方形不行、正方形也不行。老師說:怎樣站最合理?學生自然而然都圍成了圓形。這個游戲引發了學生的爭議,在大家爭論中解釋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叫做圓的半徑,學生也就理解半徑的意義,初步感知一石激起的水韻是圓形,井蓋為什么是圓形。別小看課間活動,能觸動孩子們的視覺,刺激學生身上各種感覺器官的反應,來接觸和認識新奇的事物,感悟數學,是這節課我讓孩子們學習數學的有效方法。
四、拓展活動空間 增強探究意志
在數學教學課堂上,大多數學生已經習慣了你教、我學。根本不愿積極去動腦思考。針對這種現象,我采取先學后教,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性和更多實踐的機會。比如,《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有點神秘,人們根據它的特性編出了“小偷的故事”。現實可能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故事,但是這兩個故事卻很好地反映出“莫比烏斯帶”的特點。課前我用動畫播放這個故事引起學生懸念,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把課堂當做師生情感交流的信息場。隨后每人發給一張紙條正面寫上:“小偷應當放掉。”反面寫了:“農民應當關押。”讓學生思考討論三個問題:(1)執行官是怎樣解救農民的?整堂課圍繞這個問題,利用數學趣味故事,讓孩子在歡笑中主動探索學習數學知識。我設計這節活動課的初衷是想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交流感悟數學道理。通過學生動手做一做、涂一涂,終于揭開了莫比烏斯帶的面紗:這樣的一條邊、一個面的怪圈是誰發明的呢?學生開始匯報課前查網預習情況,自主介紹對莫比烏斯的了解。(2)那么莫比烏斯帶到底神奇在哪里?接著我又讓學生開始剪出、的莫比烏斯帶,在動手探尋莫比烏斯帶的奇妙特點時我適時地放手,給了學生充分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開動腦筋提出猜想,動手驗證,愉快體驗,它十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討熱情和發現欲望,真正體驗莫比烏斯帶的神奇之處。從整節課來看,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動手做數學,做中學數學”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莫比烏斯帶像魔術般的神奇魅力,激發了強烈的好奇心和創造欲望。(3)最后學生好奇的提問: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莫比烏斯帶?老師最后打開課件重點介紹莫比烏斯帶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他們的技術創意。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當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一旦得到充分發展,那將會創造出不可估量的成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