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平 王凱瓊 張璇 張濤
摘要:打造精品校本課程,鑄就“民漢合校”品牌,是甘肅省合作市中學和合作市初級中學在基礎課程改革道路上摸索和研究出一條適合于民族地區在“民漢合校”辦學模式上一種有效的特色課程建設之路。本文以甘肅省合作市初級中學為例,從有效特色校本課程設置依據,“民漢合校”模式下的精品校本課程建設、“民漢合校”下的精品課程建設,得益于“課題研究”項目和“民漢合校”模式下的課程建設思考四部分內容來加以闡述主題。
關鍵詞:精品 校本課程 民漢合校 思考
中共中央、國務院系列民族會議精神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等國家部門從民族地區教育政策和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上的支持作為發展和提高民族教育的有力政策依據。甘肅省合作市中學和甘肅省合作市初級中學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歷經探索、實踐、研究和提升,不斷打造甘南地方層面的“民漢合校”課程建設,在特色化校本課程領域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績。
一、特色校本課程設置依據
(一)法律法規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有這樣的表述,“普通話和規范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即就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范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的表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有條件的應當采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并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根據情況從小學低年級或者高年級起開設漢語文課程,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合作市中學和合作市初級中學依據自己“民漢合校”的實際校情,首先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時,優先注重語言交流方面的特色校本課程建設,全體師生均參與到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工作中來。
(二)文件政策層面: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和甘肅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指導意見》中的表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合作市中學和合作市初級中學在這個領域的課程是以社團活動的形式予以實施的,在初中學段開設了18門課程,在高中學段開設了13門課程。
二、“民漢合校”模式下的精品校本課程建設
(一)以《漢語會話》和《藏語會話》為代表的精品校本課程建設共有12個類別在6個不同的年級開設。開設這些精品課程的目的主要的目的是:進一步推進“民漢合校”建設,助推合作市中學和合作市初級中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提高兩種模式下學生層面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效提高了民語類師生的漢語水平和普通類師生的藏語水平,致力于培養“藏漢雙語兼同”的后備人才長遠目標。在學校的層面,有這兩門《課程實施綱要》,每學期在學科組層面修訂一次。在學科組實施時,有授課計劃、有目標、有檢查記錄、有評價等。如果遇到在學習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的難度上進行調整,或予以調班學習。
(二)針對于“民漢合校”的現狀,合作市中學在中、高考科目上也開發與實施了以《高考英語備考》、《高考數學備考》等22門校本課程。其中以《合作市中學高中英語課程實施綱要》為代表的7門課程也屬于該校的特色精品課程,已經印制成冊,在師生層面全面應用。由于民族地區的教學實際,這些精品課程一般在中、高考題型上做了認真的分析和歸納,采用民族地區民漢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有計劃地安排授課和學習活動。
(三)特色社團校本課程,彰顯了“民漢合校”中的特色課程。《藏戲》、《藏棋》、《龍頭琴》和《藏書法》等10門校本課是民語類學生們參與度很高的社團類特色校本課程,《鍋莊舞》、《未來教育》、《電鋼琴》和《健美操》等6門校本課程也是民漢學生們鐘愛的社團類特色校本課程。
三、“民漢合校”下的精品課程建設,得益于合作市中學和合作市初級中學的“課題研究”項目
校本課程建設,是一項比較復雜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有學校層面的認真詳細地規劃、組織、培訓、開發、實施、評價、修訂、循環使用等過程性工作,有見效慢、周期長、勞動大、細節多等特點。
(一)合作市中學教研室負責人張來平,歷經5年時間的調研、規劃、走訪和研究實踐,與王凱瓊老師率先帶頭拿下了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研究發展中心的課題一項(民族地區“民漢合校” 辦學模式研究),參與這項課題有普通類和民族類的教師有6人次,為合作市中學和合作市初級中學“民漢合校”辦學在理論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在課程建設領域,有作為研究員的53名合作市這兩所中學教師參與到8項甘肅省教育規劃類課題的研究工作中來,其中民語類教師有14名,這些課程均已經通過鑒定結題。如段敬文老師的省級課題“藏族傳統體育項目鍋莊舞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開發利用研究”成果之下,就產生了《鍋莊舞》這門學生鐘愛的社團類校本課程。省級課題“少數民族地區‘高中英語課程實施綱要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就以《高中英語課程實施綱要》這門校本課程結題的。
(三)合作市這兩所中學的校級課題研究項目,是在合作市這兩所中學教研室層面下的組織、規劃與實施下開展工作的,主要針對進校不到五年的青年教師而進行的常規研究工作,為今后這些青年教師如何實施教育、教學和教研具體研究工作鋪好路子、打好基礎。
四、“民漢合校”模式下的課程建設思考
“民漢合校”這種辦學模式確實可以是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質量,有效推進了民漢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但對以下幾個方面問題,我們不得不進行深入的思考?
(一)“民漢合校”中的上級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配備問題。由于民漢合校里的民族成分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民漢合校里也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還會涉及到民族方面的棘手問題。所以在進行課程建設時,從上級管理者的角度,如同人事局和教育局等層面,是否考慮到了給這些學校選派“民漢管理者”的問題呢?從學校負責人的角度而言,是否考慮到了在這些學校選派“民漢中層管理者”的問題呢?
(二)“民漢合校”中的文化和風俗差異問題。“民漢合校”模式下,在學校決策層面,需要唱響中華民族的傳統經典文化和民族優秀文化的主旋律。這樣大家的思想認識問題會逐漸地統一起來。
(三)真正意義上的“民漢合校”是否可以發展到“民漢合班”理念下比較理想的授課與學習模式?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合作地區‘民漢合校辦學現狀研究---以合作市初級中學為例”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8]GHB4017)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