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蘭獻
【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基礎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學教研”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開展“學中教、學中研,教中學、教中研,研中學、研中教”,學在日常,教在時常,研在經常,從而提高中職基礎課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關鍵詞】中職基礎課教師 學教研 實踐創新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B-0005-02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 年)》明確指出,要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強化基礎文化和體育、藝術課程。文化基礎課是中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長期以來,中職學校往往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文化基礎課程的作用和地位。學生不重視基礎課學習,教師缺乏基礎課教學動力,導致文化基礎課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大力倡導全面素質教育的今天,中職基礎課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順應課程改革,主動投身教改,使基礎課教學在培養學生全面素質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針對中職基礎課教師的教學現狀,就如何提升基礎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構建“學教研”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旨在提高基礎課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
一、中職基礎課教師隊伍的現狀
文化基礎課在中職學校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校對基礎課教師的成長關注度不夠,導致基礎課教師缺乏職業成就感,對自身的專業發展缺乏動力,職業倦怠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教學觀念更新慢。部分中職基礎課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教學理念較為落后,對文化基礎課的定位認識不清,沒有意識到文化基礎課不僅要為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打下基礎,而且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做好充足的基礎知識儲備。中職基礎課教師課堂教學模式比較陳舊,主要以知識講授為主,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過分強調統一要求,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得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大大降低。
(二)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對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基礎課教師開展關于“教師常用授課方法”的調查顯示,基礎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教學手段也較為落后,79% 的基礎課教師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只有 21% 的教師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師生互動學習”。基礎課教師選擇“以教師講授為主”,原因之一是擔心多樣化的課堂教學難以控制課堂,同時也會影響教學進度;原因之二是教師創設多樣化課堂教學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備課,部分教師寧可選擇照本宣科也不愿意改革創新課堂教學。
(三)科研能力需提升。近年來,中職學校積極組織開展各種教科研活動,教師積極撰寫教學論文或主動參加各級課題研究,學術研究氛圍非常濃厚。但從調查來看,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師參與科研的情況并不理想,相比專業課教師,基礎課教師主持或參與的課題很少,撰寫論文也少。調查發現,70 多名文化基礎課教師,只有 13 人主持或參加過自治區級、市級課題研究,部分教師是出于評職稱的需要才參與課題研究或撰寫論文,且進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相對滯后。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為教師對課堂教學遇到的問題缺乏研究,對科研并不重視,加上缺乏提升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訓學習,不懂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研究。
二、中職基礎課教師實踐創新能力“學教研”三位一體“六中三常”培養模式
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文化基礎課的作用和地位變得越來越突出,同時,對基礎課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基礎課教師要積極主動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創新能力。但是,提升教學創新能力需要經歷長期的學習和實踐過程,必須在教學實踐中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法等,做到“學中教、學中研,教中學、教中研,研中學、研中教”,逐步培養實踐創新能力。
(一)學在日常,創新能力的厚基。陶行知先生說:“因為必定要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這句話道出了教師的教與學的關系,而且更加強調了學的重要性。教師的終身學習能力,是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努力提升學習力。基礎課教師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的學習,積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主動拓寬本專業知識領域,深入了解學科的發展動態,把最新和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要多讀書,特別是教育方面的書籍,通過閱讀開闊眼界,更新理念,提高教學研究素養,這樣在教學實踐中思路才會更寬,更具有創新性;要多向同行、專家學習,借鑒前人的實踐經驗,提高教學反思能力,關注課堂細節,深入鉆研教材,克服教育教學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真正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例如,基礎課教師往往對課堂管理感到十分頭疼,因為班上學生有時在課堂上搗亂,教師不得不停下課進行思想教育,影響了教學進度。筆者有一次閱讀了王曉春老師的《課堂管理,會者不難》這本書,認真地閱讀并內化。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臺上管理,臺下教育”。課后再對問題學生進行談話,既有針對性,又能有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筆者在授課班級進行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教在時常,創新能力的引擎。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是師生相處交流的平臺,也是智慧生成的地方。但是,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激不起學生的情感和興趣,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探究。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創造過程,教師要明確“教什么”,根據學生水平層次的差異,確定重難點,教授學生能夠學會且學了之后會有進步和發展;教師要清楚“如何教”,具有創新意識,才能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還要掌控“教到什么程度”,必須考慮到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課標的要求等,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師要樹立研究意識,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的豐富教學經驗來發展教學創新意識,提升教學能力,師生才能共同創造一個富有個性化的創造性求知的課堂。endprint
例如,在詞匯教學中,為了有效進行詞匯教學,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輕松記單詞,筆者嘗試在授課班級推行思維導圖詞匯教學,充分利用思維導圖發散性思維的特點,通過聯想、分類把原本毫無規律的單個詞匯形成一個有層級關系的知識網絡。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記憶單詞的效率,進一步增強學生記憶單詞的信心。
(三)研在經常,創新能力的質提。教學實踐是教育創新的土壤,要創新就要立足實踐,進行研究。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基礎課教師要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承擔起全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擔,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角色,由經驗型教師轉變成研究型教師。但真正的研究型教師并不只是聽聽講座或參與一些教育教學活動,而是應該將培訓知識和自己的教育教學相結合,針對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在培訓中學到的理論知識作指導進行深入的研究,積極主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將教、訓、研相結合,真正解決好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此外,教師要積極參與課題研究,研究教學實踐中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對教學、教育活動進行再認識,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發現新的研究方向,不斷提高教科研能力。
例如,在英語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學習被動,教師缺乏教學動力,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筆者針對英語教學低效這一問題進行研究,認真學習了“最近發展區”等相關理論,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整體水平和潛在水平,使教學內容和進度符合學生整體的最近發展區,提出了“分層—走班”教學。經過教學實踐,有效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獲得了學習上的自信。
三、成效分析
基于實踐創新能力“學教研”三位一體的“六中三常”培養模式,課題組從成員中分別選出基礎課英語、數學教師各 2 名進行了個案研究。在實踐過程中,及時跟時及反饋,發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困惑,并定期、不定期集中課題組成員進行研討,總結歸納,修正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并修訂課題研究的實踐方案。經過一年時間的實踐,4 名基礎課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均有了較大的提升。
第一,增強了教師的創新意識。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4 名基礎課教師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積極學習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培養了教育創新意識、教育實踐意識和科學研究意識。
第二,教師的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4 名基礎課教師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構建了“分層”教學模式,把“微課”引入課堂教學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把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營造了高效的課堂。
第三,提升了教師的科研能力。4 名基礎課教師針對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及時進行反思和研討,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發表 4 篇創新教學成果。主動參加各級課題研究,其中 2 名教師分別主持了自治區級課題研究,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
總之,作為一名基礎課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既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孫海哨.中職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現狀與質量保障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2]劉東菊,吳 玫,秦 虹.提升職院校教師創新能力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2(1)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