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苗苗 黃柱剛
[摘要]“互聯網+”的內涵是以用戶為中心、去中心化、連接、重構,是一種生態更替。高職院校輔導員在“互聯網+”時代下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工作職責、工作對象特點,運用互聯網思維改變過去把工作重心放在學生事務管理上的做法,讓輔導員的工作回歸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本源上來。當前的數字化校園和學生事務一站式服務為輔導員工作運用新媒體提供了前提條件,輔導員接下來需要通過強化品牌意識、打造輔導員個人名片;適應網絡技術平臺,增強互聯網+的思維;重視網絡監控、加強網絡管理三個方面來提升育人功能。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輔導員;工作創新
“互聯網+”對高職輔導員工作而言意味著一種生態更替。生態更替的前提是讓所有問題回歸本源,并以互聯網的特征進行重構;以用戶為中心,去中心化,連接,重構。高職院校輔導員在“互聯網+”時代下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工作職責、工作對象特點,運用互聯網思維改變過去把工作重心放在學生事務管理上的做法,讓輔導員的工作回歸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本源上來?!耙詫W生為中心”,了解新時期學生不同于以往學生的需求和關注點,只有這樣,才能以生態的角度思考“互聯網+輔導員”工作。
一、數字化校園。輔導員工作的新常態
長期以來,輔導員工作始終圍繞申報、統計、篩選、分析、上報這五個工種開展各項學生服務工作。從評優評先、獎助學貸、違紀處分、成績評定、保險服務到考勤管理、宿舍管理、安全管理、生活服務等,事無巨細。輔導員以時間為軸,按照每學期既定內容,周而復始的重復著每一個規定動作。這些規定動作學生的配合度與執行情況我們很難或者少有去分析,然而大數據時代讓所有數據分析成為現實。對于學生工作而言,分析數據和材料背后學生管理的發展趨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可以給輔導員的育人方向提供更科學的參考依據。高職學生實質在校兩年半,我們的工作對象服務周期相對本科更具緊迫感,憑經驗辦事,按套路出牌不是壞事,一旦面臨學生新問題時我們只能選擇經驗應付,缺乏處理問題的前瞻性,也不符合創新育人的職業精神。因此,互聯網+時代讓我們運用新技術新方法開展學生工作勢必事半功倍。
(一)數字化校園搭建輔導員工作新路徑
95后的學生思維新潮,追求個性,他們精于電腦技術,善于利用網絡資源,
動動手指能搞定的事情不愿來回奔波,數字化校園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應運而生。學生管理部門將學生的所有數據:學習成績、獲獎信息、圖書借閱信息、校園卡飲食消費信息、進出宿舍信息、上課出勤等導人數據平臺,經數據分析,輔導員在后臺就可以看到管理學生的所有情況。筆者以所在高職院校助學金申請為例,先前的大致程序是這樣的:輔導員對學生提交上來的大量證明材料篩選,甄別貧困檔次,讓真正貧困的學生享受到國家關懷,只能憑借個人主觀評判,缺乏科學的評判標準,評定等級時苦不堪言,學生也會質疑輔導員的評價方法,認為主觀評定無法心服口服。搭建數字化系統,將學生家庭貧困因素模塊化,通過學生各項模塊網上操作選擇,輔導員后臺導出各項指標,就能相對準確的甄別。小到宿舍調換,大到學生就業,這種系統化的管理模式將增強輔導員育人工作的全局意識,精準服務意識,差異化需求服務意識。
(二)運用大數據平臺提升育人功能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都有各自優勢。學生在校學習、生活與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所有社會科學領域能夠憑借前沿技術的發展從宏觀群體面向微觀個體,讓跟蹤、記錄、處理與分析每一個人的數據成為可能,幫助學校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即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促進了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
高職院校學生工作對象是一群思想還未完全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尚未形成的大學生,他們有活力有潛力并且充分想要自由,脫離父母和師長的掌控。他們積極地獲取新資源新信息,充分運用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為學生工作者,輔導員服務的對象是差異、獨立的個體,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想法,然而你要把你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是比較困難的,以往輔導員只能依賴于個人的經驗、憑借個人的學生工作經歷來作出判斷。這種傳統的主觀決策方式和基于經驗的學生管理模式會發生作用,但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有效地作出更科學的判斷,做出更加理性化的決策,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育人效果。
二、學生事務一站式服務。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涵
(一)學生事務一站式服務,是服務的集成、整合
學生事務涉及學校各職能部門,相當于政府各級機關單位,學生辦好一件事,往往要跑幾個部門,效仿政府政務服務,學生事務一站式服務,學校各相關職能部門進駐服務項目,切實解決學生需求。讓學生不在一有事情就找輔導員,各職能部門的關乎學生成長的教育平臺直接通過進駐的服務項目向學生開放,不再通過輔導員轉述,進一步明確了輔導員工作角色。筆者所在的高校學生事務中心涵蓋公寓管理,就業與培訓、教務服務、物業服務、影印服務、醫保服務、綜合服務等讓學生處理個人事務極其明確。各窗口派駐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人駐,輔導員工作室全力解決學生的各種壓力,困惑,幫助學生塑造自我。各司其職,形成學校全員育人的活力。
(二)明晰輔導員角色,重視輔導員職業化發展
2014年教育部出臺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要求是輔導員走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之路。明晰輔導員工作角色,讓輔導員從班級瑣事中解放出來,從事更加富有內涵的育人和咨詢工作。而實際工作當中,輔導員工作的界定模糊、學生管理事務繁雜、工作發展方向不明確等阻礙了輔導員職業化發展。輔導員專業化實質上就是依托專門的機構及終身專業訓練體系,對輔導員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培養,使輔導員掌握高校思政工作的知識和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提高自身學術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過程。這就需要學校層面與思政部門牽頭,對輔導員職業化進行政策引導。通過打造輔導員學術沙龍、輔導員論壇、輔導員學生管理刊物等品牌,對輔導員進行職業價值培育。學校層面要有專業的大思政工作團隊,人事部門還要對輔導員職業化進行職業發展通道支持,頂層設計重視輔導員職業化發展。endprint
三、借助互聯網+,讓輔導員工作回歸本源
95后的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幾次班會,發發通知、老套的教育學生要好好學習的簡單談心,處理問題簡單粗暴的方式。與時代脫節,即使你在用心良苦,學生也不一定買單。與時俱進,以新媒體為介質,讓輔導員做自己該做的事。
(一)強化品牌意識,打造輔導員個人名片
進入21世紀,一個人的事業已經從做一份工作,追求一個職業,發展到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要想在蕓蕓眾生中超然而出,就要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泵绹芾韺W家湯姆·彼得斯這樣說。在學生面前,輔導員接觸最多,先天具有吸引關注的優勢,他們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和習慣。雖然每位輔導員的天分能力大小不一,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這就需要他們自覺加強業務學習,不斷豐富知識結構,提高工作技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積累較為深厚的人生閱歷;及時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和科學規律。
(二)適應網絡技術平臺,增強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讓這個社會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新媒體信息“隨時、隨地、隨身、隨意”的便利性,讓所有人感受到巨大的不同。輔導員通過智能手機建立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線上線下同時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那是以往的時代無法比擬的。然而如果真正的網絡技術未被輔導員掌握,僅僅停留在一些簡單的操作上并沒有實質性行為,那么“互聯網+輔導員”則未真正觸及核心。因此,一方面要直面“互聯網+”時代的生態更替,增強自身網絡管控能力,深入推進網絡工作方法,主動利用各種社交工作,營造師生之間的社群生活氛圍;同時也要不斷學習互聯網技術,適應新時代帶給我們的機遇,讓學生工作成為輔導員一輩子的事業。
(三)重視網絡監控,加強網絡管理
高校學生在校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被互聯網所占據,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傳遞至每個角落,微博、微信的廣泛使用,使得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針對身邊的事情任意的抒發感受,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全社會給予廣泛的關注。高校學生是思想意識較為激進且容易出現波動的群體,容易出現規?;乃枷胍庾R流,也較容易形成團體性意見,部分非主流意識形態、網絡詞語迅速蔓延,更有一些直接的安全隱患例如:民族問題、宗教傳播等,一些社會網站以利益作為驅動,背景也較為復雜,但卻有廣泛的使用人群,而相比而言,校園網絡的教育和傳播平臺則較為單一,且使用率不高。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一線隊員,應培養和具備基本的網絡素養,主動開展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及引導,提升個人在互聯網背景下的人際交流和溝通能力,與各兄弟院校建立有效的聯系網絡,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總結經驗尋求較好的應對方式。
結語
“互聯網+”加速了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除了為教育領域播撒“紅包”,也撒下了“炮彈”,“互聯網+輔導員”工作還有一段相當長的道路需要我們去積極探索、嘗試、體驗和總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