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青
[摘要]充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將時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是新時期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文章對大學生思政課堂上采用新聞播報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實踐探索,提出了三種課堂。
[關鍵詞]新聞播報;思政課堂;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4-004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2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育人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強調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的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教育工作必須直面的使命,而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應緊隨時代潮流、回應時代呼聲,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新路徑。
“新聞播報”教學策略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將時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這是思政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的結果,更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總結起來一般可以分為三種基本類型:時事熱點播報式——活力課堂、時事點對接理論點——創意課堂、時事專題研討式——生態課堂。
一、時事熱點播報式——活力課堂
時事熱點播報的主體是學生,選取的時事熱點與課程內容存在著聯系,而且一般是近一周發生的國內外學生感興趣的熱點。播報小組由兩到三個學生組成,每個班級分成若干個播報小組,各小組依次進行。要求:學生在播報時注意形象,陽光自信,聲音洪亮;播報的內容要求新聞及時、簡潔、清楚、準備充分;學生新聞點評要有自己的觀點,充滿正能量;小成組員分工,團隊協作意識強;播報展示時間一般在8分鐘以內。教師鼓勵播報的小組在介紹和梳理新聞事件基礎上,能夠大膽嘗試創新,挖掘出新聞背后的價值,并提出問題由班級其他同學參與討論和互動,再從播報的內容和形式上客觀評價播報小組的表現,打出相應的分數。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評論進行分析、評述,當學生思維的引路者,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弄清事實真偽,有理有據地針砭時事熱點,最終師生形成共識。
曾有一播報小組從網上下載了一段《民間的保釣行動》視頻片段,接著報道了一段權威媒體的最新消息,引發了大家對釣魚島問題的關注以及對中日關系問題走向的探討。在課堂探討中大學生不僅領悟到中國政府在領土問題上的原則立場,還對理性愛國有了更深入認識,而且此類領土熱點話題一直延續到課下,受到了大學生的持續關注,思政課堂在時間空間上均得到了有效延伸。
又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章節,有一小組帶來“繁忙的十字路口,六百行人闖紅燈”的新聞線索,提出“中國式過馬路”問題,再請同學們盤點“中國式陋習”的種種現象,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分析陋習成因以及造成的影響,播報小組總結出“中國式”討論的最大價值,莫過于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學生告誡自己不僅要按道德要求率先垂范,做文明守法的踐行者,還要推動國民文明意識的提升,促進社會管理的不斷完備,讓“中國式”不應該成為中國問題的標簽,而更應該是彰顯一個大國風范和魅力的代名詞。
時事熱點播報結合學習內容由學生展示,聯系教材所學立足于學生著眼的現實社會,既遵循了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規律,關注到學情,又做到了以學定教,激發了課堂活力,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預見性和高效性。
二、時事點對接理論點——創意課堂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開放性互動為特點的教學方式,它在思政課堂上應用非常廣泛。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傳授知識,不是放在教師對學生的“教”上,而應該側重于師生間、生生間彼此充分互動的“學”上。從時事資源中尋找適于教學的案例,并且找尋的過程由學生主導來完成,應該是一種創新而且高效的教與學的嘗試。
比如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幫學生解答的問題是“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教師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人手,強調了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等。然而這樣的理論講授內容學生認為枯燥乏味,抽象空洞難學。如何破解教材難點,啟發學生質疑,本節實踐教學要求大學生從海量即時信息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借以理解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的觀點。有一實踐小組就從醫患關系入手,先播報了系列傷醫事件,指出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接著直述自己的觀點:醫患對峙后兩敗俱傷的結果是誰也不愿看到的。緊接著深入分析引起醫患糾紛的原因,再從“人人皆患者,人人皆醫者”觀點植入,到最后提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途徑思考,整個講解直觀、深入。
通過大學生關注這些民生熱點,讓理論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熱點相結合,教材內容得以深化升華,教學實效得到凸顯。
又如在“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學設計中,理論教學先從改革創新的理性認識人手,分析改革創新的時代意義,最后落腳到創新的行動。如何讓學生真正領悟到改革創新精神并落到實處,配套的實踐教學設計了“尋訪制造業中國品牌”活動。活動要求學生課前自己動手,充分運用互聯網和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搜集和準備資料,在課堂上學生以PPT課件或者微視頻形式展示尋訪到的成果。通過尋訪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充分認識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了解到每個品牌背后自主創新的感人故事,以及我國在自主創新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從而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在制造業自主創新方面與國外的差距,更加增強了振興中華的緊迫感和使命感。endprint
學生制作的案例與教材中的理論難點有效結合,做到以案說理,理實結合,既啟發了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探究意識,又培養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時事專題研討式——生態課堂
專題研討式在大學生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模式,這種模式既突出了某研究專題的重難點,既講深講透了專題內容,又便于進入與專題相關的理論前沿,吸收到更新的理論成果,豐富了課堂又讓大學生感覺到了新意。一般而言,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篩選與所學內容相關,并且是社會上某一階段出現的時政熱點,要求大學生在思政課堂實踐教學中遵循即時性原則,以專題形式引入課堂,讓大學生從多角度有側重的參與時事專題研討。
例如2015年是中國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針對這一時事熱點,實踐教學設計了專題研討活動。活動要求學生按小組收集資料,以“光榮與夢想——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看點”為題,從不同側面了解閱兵盛況,并把收集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制作成PPT,用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來理解“光榮與夢想”的涵義。播報小組經過長達兩周時間的精心準備,搜集到大量圖片再現了閱兵盛況。關于閱兵看點各小組分別從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國家關系、政黨關系、軍事科技實力以及文化軟實力等角度闡述了觀點。有的小組還能聯系歷史介紹建國后我國舉行的多次閱兵情況,指出2015年大閱兵的背景和目的,進而討論起大閱兵的意義,在熱烈的討論中大學生加深了對光榮與夢想的主旨理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時事專題研討課實際上已成為一場現實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課,它既傳承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又讓大學生輕松接受了我國現行國防外交等政策信息,拓展了大學生視野,又開闊了思路。
思政理論課上師生共同開展時事專題研究,將時事熱點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讓枯燥的理論變成大學生分析社會熱點的有效工具,關注到政策焦點,認識到社會萬象,既充分彰顯了新聞的價值應用,又提升了大學生思政學科素養,還增加了歷史人文等學科厚度,增強了學科間的滲透。
再以時事專題研討課“兩會聚焦,話說兩會”為例。一年一度召開的“兩會”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政策法律等重大信息發布的風向標,關注兩會,學習兩會精神理應成為當代大學生專題研究和討論的焦點。有一大學生專題研究小組是這樣回答“我們為什么要關注兩會?”的,“關注兩會,是因為在我國的政治坐標中,‘兩會時間具有特殊意義——過去與未來在這里交匯、國計與民生從這里起步,兩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有的專題研究小組從兩會組成、歷史、改革以及兩會知識的介紹出發,再深入到2016年兩會的諸多看點:“十三五”規劃、脫貧攻堅戰、供給側改革、綠色發展、制度反腐等;也有小組專門研討了2016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還有小組對2016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提案感興趣。在專題研討中大學生不僅關注到兩會內容,還能就兩會新聞線索引發更廣泛的思考。如教育改革問題,專題研究小組從實際出發,指出目前中國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重科研輕教學的考核體系、嚴進寬出的大學教育機制及追求物質享受的不良風氣等,為進一步提高大學教育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專題小組也提出了很多建議。
采用時事專題研討式教學大大豐富了大學生思政課堂,這種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方式,還原了教與學的生態,讓課堂變成了一個具有生態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學習共同體”。大學生在評論新聞、澄清事實、爭辯問題、討論觀點的過程中培育并強化了自身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紀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政治學科的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