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雪梅
摘要:體育和游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小學乒乓球教學,采取游戲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不但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乒乓球技能,同時更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熱情。本文將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單、體能特點、運動特點等多重因素,分析乒乓球訓練中游戲教學法的應用,并提出具體游戲設計和實施方法。
關鍵詞:小學乒乓球教學;體育游戲;教學創新
小學乒乓球教學中體育游戲的設計需要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和體能特點,通過趣味性的游戲使學生的乒乓球技能得到鍛煉和開發,從而提高學生的乒乓球技巧,鍛煉學生良好的肢體反應能力和協調能力,同時體育游戲具有較高的趣味性,能夠緩解學生乒乓球訓練中的枯燥、緊張心理,從而提高乒乓球教學的趣味性和競爭性,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乒乓球游戲化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乒乓球教學中引入游戲教學法,需要突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到乒乓球活動中,從而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體機能特點,以此作為設計乒乓球游戲的主導因素,使學生在運動中掌握相應的技術要領。在乒乓球動作練習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彼此相互監督,進行日常練習,在提高學生乒乓球運動技巧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之間建立更良好的協作關系,從而提高乒乓球教學質量。在游戲教學設計之間,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并能夠以更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對游戲內容、要求等進行講解,從而使學生了解游戲規程,同時也有利于師生共同參與游戲,激發學生的乒乓球學習興趣。
例如在乒乓球顛球練習中,教師可以設計“顛球趣味賽”游戲,學生一邊向前走一邊顛球,將五人分為一組,幾個小組同時進行比賽,最快、最穩達到終點的一組將獲勝。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設定為10米,這個距離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不會使學生感到體力透支,同時也能夠充分發揮其顛球技術。有益有趣的游戲氛圍能夠使學生更輕松愉悅的參與乒乓球技能訓練,從而使學生掌握更到位的動作技巧。
二、充分發揮乒乓球游戲教學的趣味性
與其他體育活動形式不同,乒乓球對運動技巧的要求較高,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如果在乒乓球教學中過于注重技巧強化,以高強度的訓練方式提高學生的運動技巧顯然不可行。這就需要教師以游戲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尤其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游戲訓練中感受到新鮮有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營造濃厚的游戲氛圍,進一步突出游戲教學的趣味性和參與性。豐富多彩的游戲方式往往是激發參與乒乓球鍛煉熱情的強大助力,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乒乓球教學中積極引入游戲,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握拍發球教學中,學生能夠掌握基本動作要領后,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進行對打聯系,以淘汰賽制進行監督。游戲過程中五人一組,兩名學生參加比賽,三名學生做裁判,組員自己商定比賽次序,堅持到最后的學生為勝利者,勝利者則可以代表小組與其他小組隊員進行比賽。這樣帶有競爭意味的游戲形式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參與熱情,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乒乓球訓練中。
三、乒乓球游戲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
乒乓球游戲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訓練積極性,但是在游戲設計前教師必須客觀認識到只有形式和內容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相符才能實現預期活動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運動特點,認識到小學乒乓球教學的特殊性,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開展游戲教學,在游戲難度設計上要呈現階梯特點,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的好奇心轉變為求知欲,能夠跟進教師的動作講解要領,理解教學和訓練內容。
例如在乒乓球發球訓練中,教師需要從最基本的發球動作開始教學,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之后,則可以設計“擲球與快跑接球游戲”。學生需要通過正手攻球來擲球,使學生對正手擊球中的揮臂動作有所掌握,學生兩人一組,相對而立,雙方保持離起始線一米遠距離,擲球者發出口令同時在擲球,接球者則需要轉身快跑街球。這樣的游戲有利于訓練學生的速度和現場反應能力,能夠提高學生擲球、接球的嫻熟程度。通過游戲化教學,學生會一步步提高乒乓球動作技巧,手法、技術也會更加熟練,對提高乒乓球教學效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小學乒乓球課堂的游戲化教學,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對乒乓球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體現出趣味化、高效化教學特點。通過游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乒乓球鍛煉積極性,尤其是在運動技能、技巧性動作掌握、合作精神、肢體協調能力的培養中,游戲化教學的作用更加突出,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以游戲促教學是小學乒乓球課堂的重要創新形式,提高學生乒乓球運動素養的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指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衛國.游戲教學法在現代小學體育教育中的實施方法[J].當代體育科技,2016,(33):105,107.
[2] 劉堅.體育小游戲教學方法在小學體育教育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1):226..
[3] 吳曉珍.談如何凸顯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J].成才之路,2009,(19):2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