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該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借助新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獲得了學生的喜愛和教師的認可。本文以高職旅游英語課堂為例,對基于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設計。該模式將傳統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進行有效整合,支持多模式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信息;高職旅游英語;混合式教學
【作者簡介】范金平(1980-),女,河南南陽人,江蘇商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語言學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商貿職業學院2017年度校級立項課題:新信息環境下高職旅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SY20171212-05)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的不斷涌現,推動了信息技術和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授課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提高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了傳統的面授式課堂教學和互聯網學習模式,汲取兩者的優勢,日益成為新信息環境下教學模式的主流。
本文依托超星泛雅網絡教學額平臺,以高職旅游英語教學為例,探索基于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在該模式下,教師通過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來發布課程資源,學生在線上和線下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和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內涵界定
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這一概念由史密斯.J.和馬西埃于2002年提出,其基本內涵是網絡化學習的純技術環境與傳統學習理念相結合的一種學習方式。混合式學習的優勢之一在于能給學習者更高的參與學習體驗。它融合了多種教學方式,結合了傳統的面授式的線下模式和互聯網交互式學習的線上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上多媒體的特性,和網絡的即時交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視為教學改革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混合式教學將學生視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不再以教師講授做為單一的知識傳遞方式。學生可以自主地、個性化地圍繞教學任務進行學習,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性和教師進行交流溝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反饋情況來調整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進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超星泛雅網絡平臺的運用改變了傳統“面授”的教學限制,有效實現了人性化與針對性的教學管理模式,為教學者和學習者創造了一個突破時空限制的互動交流平臺,以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地體驗新一代網絡教學帶來的迅捷與高效。泛雅網絡教學平臺主要涵蓋了教學資源庫、網絡教學門戶、學習空間、教學互動平臺、慕課課程建設、教學管理評估、移動學習、質量工程八大模塊。各個模塊之間無縫銜接,協同發揮作用,為網絡教學提供全方位支持。
混合式教學模式與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天然的無縫結合。依托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緩解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壓力,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三、基于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1.教學模式設計。《旅游英語》是我院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共64 課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譯語言能力并能熟悉和運用旅游英語專業詞匯;熟悉旅游英語的常用表達方式,提高在旅游行業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但本專業學生口語能力明顯薄弱。為使學生成為合格的旅游英語專門人才,筆者將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融入課堂教學,嘗試混合式教學設計與應用,將教學活動劃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階段。課前,學生依托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課中,教師對重點、難點進行講授及答疑;課后,學生依托網絡教學平臺鞏固、拓展學習內容。
(1)課前自主學習。課前,借助超星平臺完成知識的前置學習。教師根據學習者的需求、學習特征、初始水平,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基礎性知識資源和整合性資源,如搜集及制作的微課視頻、課前練習、相關知識網頁鏈接等教學資源,并依托超星教學平臺發布學習要求或學習任務單。學生進入教學平臺后,根據學習任務單的要求,學習相應的平臺資源,完成相應的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梳理疑難點,通過留言板討論交流,也可以利用平臺之外的QQ、微信等工具互動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自由探討,同時搜集、記錄難度較大的共性問題;通過對知識脈路的梳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及交互合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2)課中探索新知識。課中,基于課堂面授環境,通過不同的教學任務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面授環節包括對學習內容重難點的講解,對學生疑問的現場解答、典型工作任務場景模擬。首先,在課前教師集中解答平臺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針對個性問題進行一對一輔導;其次,通過案例分析、工作任務制定、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后,學生分組合作進行典型工作任務的情景模擬,教師進行指導、分析、點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相應的知識點,熟練完成口語技能訓練。教師在了解學生的情況后布置課后學習任務。
(3)課后強化學習。課后借助超星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知識鞏固、學習拓展以及學習效果評價。學生在平臺上學習課程相關資源,進一步鞏固課堂中的知識點,通過相關拓展性學習資源的學習,以小組協作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拓展性學習任務,教師在線完成對學生學習任務完成度的評價,反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學生根據老師的意見針對性地強化鞏固,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學設計中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互為補充、緊密相連。
2.教學資源設計。教學資源的設計是混合式教學的主要環節。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情況和網絡資源的特點,按照實際工作場景和任務的不同,將《旅游英語》課程重新劃分課程模塊,共劃分為三個模塊,每個模塊又由多個學習單元構成,如表1所示。然后,針對各個單元確立教學重點難點,建設教學資源,包括課件PPT、視頻、實例素材和練習題庫等多種教學資源。
3. 課程評價設計。為了促進學生利用超星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前、課后在線學習,課程評價給予平時學習過程較多權重,例如:平時過程評價(占50%) + 期末課程評價(占50%)。平時過程評價主要考慮在線學習時間、課外作業完成度、小組討論參與度和出勤情況等。期末課程評價主要考慮課程案例分析、小組作品展示和試卷成績等。通過將平時過程考評價與期末課程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
四、 結語
基于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能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還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缺陷。本文將該教學模式應用到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包括教學任務及資源設計等。對教師而言,教師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靈活選擇和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對學生而言,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主動權,自主學習,而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培養了學習探索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繼續發揮新信息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促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讓學生得到全面的進步。
參考文獻:
[1]Garrison,D.R.&N.D.Vaughan.;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Guide lin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8.
[2]王燕燕.基于超星泛雅網絡課程平臺的高職“PLC及其應用”課程資源建設及教學實施[J].電子測試,2016(17):102-103.
[3]趙艷,郝連科.教育信息環境下我國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施[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