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能否擁有科學的信仰,決定著他們將來能否擔當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因此,研究當前環境下高職學生信仰的文化特征,突出問題及其成因,以及研究如何引領高職學生擁有科學信仰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學生;信仰;信仰教育
隨著高中學生生源的減少和高職院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職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逐漸下降,高職學生積極向上、勇于進取的心態和社會責任感、社會公德等思維都在減弱,缺乏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邏輯思維方式。深入剖析高職學生的思想現狀,發現在各種思潮泛濫的轉型社會,作為“現實的人”,高職學生的信仰取向受到網絡環境等許多復雜意識形態的影響,正在逐漸碎片化、風險化與多元化。一是在當下的學生生活中,高職學生逐漸陷入復雜的多誘惑、多裂變、多冒險激進的經驗主義環境。他們因為個人的直觀體驗而否定正確的價值觀與誠信觀,特別是個人家庭道德教育重視的不足、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自由思想、現代道德觀和消費觀影響下使我們的道德楷模榜樣人物的“號召力”在下不斷下降,從而使得高職學生的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意識不斷膨脹。還有就是隨著西方后現代思想發展與現代的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的壯大,片面的客觀存在的某些個例、虛假的理論等形成了一些難以察覺的思想沖擊,使得社會的復雜性越來越高,使得同學們對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滿懷疑,逐漸形成一種“懷疑論思維”,這種思維使得高職學生的思想更加迷惑和無原則,導致了其在這些思維方式和不良的信仰體系面前迷失方向。其次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相關的“信仰”教育知識儲備太低,任課教師講授內容吸引力不足,對學生的凝聚力太差,使其在所謂的多樣化的個人自由主義意識面前逐漸消失,“知識虛無、知識萎縮、戲謔知識,表面信奉實則背離”等現象已經成為當今正在轉型的社會功利日常樣態,讓高職學生沒有了信仰載體,以前的集體主義思想已經讓權給所謂的實用的個人自由主義,僅僅依靠口號宣傳的力度已經變的低感染力與無中心,使得其在高職學生價值觀念教育和生活意義方面力不從心,在高職學生正確的“三觀”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公德教育方面力不從心。四是事實與觀念不能正確結合對高職學生在正確信仰的認知方面形成一種無形的反作用力,缺乏對這類問題的正確研究的努力。現代高職學生生活在是以效率和理性為動機的時代,其對傳統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儒家道德文化和對知識堅定的信念有著巨大的沖擊,破壞了正確的信仰教育養成的環境。
高職學生信仰的確立離不開教育,目前,其信仰的構建存在自由化傾向與規范化缺失的情況,真正的信仰與教育關系的切入點——對高校的社會主義理想信仰教育而言,遵循教育原則的針對性,明晰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增強信仰內涵的說服力是高職教育的真正著力點。
目前高職學校學生相關的思想教育工作任務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課和馬克思主義教育課的“兩課”教師和高校輔導員來完成。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所謂的“兩課”教師大部分都是兼職教師,使其正常教學工作變的不穩定、不連貫。也造成了他們對“兩課”教學重視程度不高,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功底較淺,解決現實問題能力不夠,授課方式單調,缺乏感染力和激情,流于形式。這樣的“兩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根本無法達到現代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第二,輔導員大部分都是新進的教職員工,他們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情況掌握不夠全面,對相關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了解太少,加上經驗太少,雖然天天和學生在一起,卻在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效果不好。同時幾乎所有的輔導員日常都忙于十分繁重瑣碎的本職工作,更多的是在扮演著“小科員”和“大保姆”的角色,加上基本工資待遇不高,也使其逐漸的降低了對工作的熱情。由于輔導員要求具有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所以很多輔導員對所帶學生的專業一無所知或知道很少,不能和同學們在專業知識上面進行深層次的指導交流,所以學生也不能和輔導員“所見略同”的交流。
根據以上所述,怎樣做好針對高職學生特點的大學生“信仰”教育,特別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認識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就在2017年10月1日,教育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了輔導員工作的要求,恪守愛國守法、敬業愛生、育人為本、終身學習、為人師表的職業守則;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握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形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見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建設一支素質過硬、有上進心的輔導員隊伍十分重要,這樣才能保證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二是按照實際專業需要招聘各專業的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輔導員。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成績比較低,相比較而言專業素養不需要太高學歷的輔導員隊伍就能達到要求,面對一幫有豐富“網絡知識”的智商高情商低的學生,個人的人文素養、溝通能力、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才是輔導員選拔的重點需求,這些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一生,所以高職輔導員隊伍應該按學校實際專業要求,組建輔導員隊伍,特別應該多把重點高校的優秀的學生干部人才充實到輔導員隊伍,這樣能很好的拉近輔導員與同學們的距離。三是嚴格按照要求,積極參加組織培訓,搭建輔導員學習平臺,提升業務素質。按照要求,高等學校要確保每名專職輔導員每年參加不少于16個學時的校級培訓,每5年參加1次國家級或省級培訓。高職院校要嚴格落實教育第43號文件要求,積極組織輔導員外出參加高水平的學習培訓,并且學校內部也要組織集中培訓學校與研討會等各類不同形式的學習來促進輔導員專業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賀照田.從“潘曉討論”看當代中國大陸虛無主義的歷史與觀念成因[J].開放時代,2010(07):5-44.
[2]陳躍,莫小麗.當代青年大學生信仰問題探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02-105.
[3]姚本先,劉慶明,何元慶.大學生信仰的現狀與特點[J].高等教育研究,2009(09):77-83.
作者簡介:
王強,山東省德州市,德州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