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和英
摘 要:“先學后教”,要成就的是高效課堂。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空間觀念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后教”藝術,有效捕捉課堂生成資源,適時演示課件,加強操作實踐,把空間觀念的培養落到實處。
關鍵詞:后教;資源;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在當前“先學后教,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的過程中,開展“空間與幾何”領域的教學時,由于教師“后教”的隨意性,課堂的知識性目標落實幾乎成為全部,空間觀念這一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被“弱化”。在“先學后教”的課堂中,教師怎樣開展“后教”,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
一、有效捕捉資源,準確建立模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在“先學后教”的課堂中,有效的課程資源往往源自學生的展示交流過程中,教師只有讓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匯報,有效捕捉并把握能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資源,把空間觀念的培養落到實處。
在“圓錐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就“圓錐有什么特點” 進行展示交流時,教師是這樣捕捉生成資源開展后教的:
生:……圓錐的側面展開是一個扇形。圓錐有一條高。
師:你說圓錐的側面展開是一個扇形,那么所有的扇形都能圍成圓錐嗎?……
師:圓柱有無數條高,為什么圓錐只有一條高?……現在我們一起想象一下,我們手中的圓錐的高在哪?有多長呢?……
這位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有效捕捉了課堂生成資源,提出兩個問題:“所有的扇形都能圍成圓錐嗎?圓柱有無數條高,為什么圓錐只有一條高?”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象推理,從側面展開圖想象到圓錐,從圓錐實物想象出抽象的高,真正理解圓錐特征的內涵,準確建立圓錐的模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有效演示課件,理解公式內涵,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順應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在空間觀念的發展過程中,小學生往往是這樣表現的:空間觀念的感知是具體形象的表象層面,對空間觀念的想象單一。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可以把抽象的知識點通過形、聲、情、意形象化,生動形象地再現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能很好地為教學提供具體形象的演示和資源展示,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有利于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中,學生在先學時,通過閱讀教材,就可以很順利地得到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所代表的真正含義是什么?怎樣讓學生理解呢?這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讓學生理解公式中“長×寬”的意義是長方體的底面中所含有的體積單位的個數,“長×寬×高”是高是幾就有幾個這么多;“寬×高”再乘“長”表示……“長×高”再乘“寬”表示……通過這樣的課件演示,學生對“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不再是字面上的、表面的,而是有表象支撐的自主建構,空間觀念的培養才算落到實處。
三、加強操作體驗,形成空間表象,獲得空間觀念
幾何概念是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形”的科學抽象與概括,同時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基本條件。要學習幾何概念,觀察、操作等活動是學生理解幾何形體的本質屬性,是形成正確、清晰的幾何概念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等感知活動,使學生形成幾何形體的表象,得到正確清晰的幾何概念。
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學生通過先學,初步知道了長方體的特征,但離理解長方體的特征還差得遠。怎樣讓學生真正理解特征,形成對長方體的空間表象,讓學生獲得空間觀念呢?在課堂上,老師是這樣開展后教活動的:(1)做一個長方體,記錄制作過程,并說一說“制作的依據是什么?”(2)展示交流:先展示了做成棱臺的作品,分析沒有做成功的原因;再展示成功的作品,說說制作的依據是什么。(3)歸納長方體的特征。
學生經歷了制作長方體的操作活動,加深了學生對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的認識,使長方體具體的形象在頭腦里得到全面的反映,從而使學生對長方體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形成了對長方體的空間表象,獲得了空間觀念的發展。
總之,“先學后教”,要成就的是高效課堂。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培養空間觀念就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后教”藝術,有效捕捉課堂生成資源,適時演示課件,加強操作實踐,就能把空間觀念的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曹培英.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有什么特點[J].小學數學教育,2010(4).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