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苗+袁冰
摘 要 以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推出的《本科質量工程年實施方案》為背景,分類總結了我校計算機科學學院在本科生培養過程中以“立德樹人”、“專業發展”、“學院文化”、“能力提升”和“隊伍建設”為特點的一些學風建設新舉措。
關鍵詞 人才培養 立德樹人 專業發展 學院文化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03
Abstract Taking the "Comput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gram" launched 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backgroun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atmosphere,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efficient measures based on mo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culture,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team building.
Key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mo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culture; team building
0 引言
學風建設是各類學校發展與生存的永恒主題,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良好的學風能夠時時刻刻對學生產生著強烈的氛圍和熏陶,潛移默化地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努力學習。因此,學風建設常被看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與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1][2]
簡單來說,學風反映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渴求程度及學習勤奮刻苦程度,也是學生對待學習的認真度和緊迫感。實際上,學風還是全校師生員工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它是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榜樣的激勵與示范作用、學校的文化底蘊、良好的學術風氣、嚴格的管理措施,學生行為規范與學習習慣等諸多方面的集中體現。
下面我們以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為例,探討本科生培養過程中以“立德樹人”、“專業發展”、“學院文化”、“能力提升”和“隊伍建設”為特點的一些學風建設舉措。
1 學風建設中的一些舉措
1.1以立德育人為根本,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與創新
(1)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勵師范類學生向學校的教書育人先進個人與標兵學習,通過班會、主題團日活動等形式,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觀念,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深入開展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
(2)加強學生身心健康教育,關愛少數民族學生。通過學院“健康節”系列活動、校園越野賽、籃球聯賽、“一二九”長跑、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知識與水平,及時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干預和指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引領、日常管理和成長成才服務工作。建立學院領導與少數民族學生聯系長效機制,深入少數民族學生生活、家庭,關心和了解少數民族學生思想動態。
(3)加強黨團組織建設,提高綜合素養。積極做好黨員的培養、發展及黨團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修訂《計算機科學學院學生黨員發展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學生黨員的培養和發展工作,提高學生黨員的質量。堅持學生手機APP黨課學習并制定考核辦法,定期開展以“讀報心得交流會”為主要內容的理論學習活動,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提升黨員修養和對時事的敏銳洞察力。
1.2 以專業發展為目標,營造學生比、學、趕、幫的良好學風
(1)完善網絡平臺,推出學生榜樣模塊。全方位、寬領域、多角度地加強專業知識宣傳,提升學院特色文化影響力。繼續加強計算機學院官方公共微信平臺建設。繼續辦好學院電子刊物。
(2)以管理促學風、以典型引學風、以考研帶學風。在新生中實施“專業導引計劃”,提高新生對專業的認可度,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以“計算機科學學院長天獎”評選為平臺樹立先進典型,在學生中營造創先爭優的良好氣氛。在三、四年級學生中實施“考研率提升計劃”,通過開展考研課程輔導、開設考研自習室、專家咨詢服務等活動,提升學生考研率。
(3)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幫扶制度。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存在的困難,建立學習互助小組和師生互助小組。通過“一幫一”面對面輔導,以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進而解決思想上的困難,從而讓少數民族學生更好地融入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自立、自強的良好氛圍。
(4)項目育人,提高學生鉆研探究的興趣與能力。設立院內學生項目申報,通過興趣引導,團隊合作,根據選題進行小組研究,將專業和實踐相結合,將不同年級學生相結合,將本、碩、博學生相結合,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通過項目研究達到良好學風的建設。
1.3 依托學院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1)發揚學院管理理念與學術精神,營造全院師生安心學習與研究的氛圍。貫徹學院“教授治學,學術自治;師生治教,科教融合;民主管理,依章治院”的管理理念,發揚學院“異想天開思考,實事求是創新”的學術精神,搭建本科生導師接待日交流平臺,鼓勵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點和導師做研究、做項目,跟著研究生學長學姐學習,創設濃厚的學習和研究氛圍,力爭低年級學生“有興趣”,高年級學生“有成績”。
(2)教風與學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穩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將“傳道授業,立言樹范”的計算機科學學院教風與“尚學善思,博觀篤行”的計算機科學學院學風相結合,推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與學,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精準服務。通過加強專業引導、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不斷提高考研率、就業率,提升就業層次和就業質量,穩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endprint
(3)發揚學院的院風、團隊協作精神,營造健康學風。將“百川匯海可撼天,眾志成城比金堅”的計算機科學學院團隊精神與“計算思維,德行天下”的院風發揚光大,重視高低年級之間的“朋輩教育”,通過學長幫扶、朋輩論壇、新老生交流會、四六級交流會、考研和保研學生交流會等形式加強高低年級之間的互助,營造健康學風。
1.4 積極搭建學生力平臺,推動學生的各種能力提升
(1)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與實踐創新項目。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微軟杯”創新創業大賽、“ACM-ICPC程序設計大賽”、“飛思卡爾杯”智能車大賽,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勤助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等各類項目,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2)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依托團委學生會、計算機科學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計算機技能活動月”、“健康節系列活動”、“尋找全能王系列活動”,廣泛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提高專業技能,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學院、熱愛專業,促進多樣化創新型人才培養。
(3)開展“博觀論壇”、“學術橋”活動,不斷拓寬學生視野。開拓學生專業視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創新、學科競賽和學術講座,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激發學生內在發展需要,提高學生專業素養。
(4)加強校企合作,為高年級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做準備。主動聯系與專業相關的企業,拓展非師范生實習基地,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實習和見習。邀請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成功人士和有經驗的管理者到學校為在校生講座和引導。
1.5 以學生為本,加強隊伍建設
(1)充分發揮本科生導師與專業負責人在低年級學生中的專業引導作用。建設高效率、人性化、專業化的本科生導師隊伍,使本科生導師在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充分發揮專業解惑與具體指導作用,各專業負責人發揮專業分析與引導作用。[3][4]
(2)建設高素質、強能力、研究型的輔導隊伍。創新輔導員工作方式方法,以“注重實效”為導向,結合輔導員所帶學生專業特點,加強業務學習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建設輔導員激勵機制,加強輔導員工作研究機制,鼓勵輔導員在工作參加輔導員技能大賽,引領輔導員隊伍朝著研究型、專家型隊伍邁進。[5]
(3)校企聯合育人,企業工程師成為師資隊伍的有益補充。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就業形勢,提前做好就業與專業技能儲備,與西安深藍軟件公司、神州數碼、北京智聯有道等IT企業展開合作,以主干課程的輔修公開課及專業實習等方式,讓學生更加清楚專業技能和知識的重要性,增強對專業探究的興趣。
2 結束語
學風建設是教、學、引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長期過程,應當使之始終成為全體師生員工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6]我們以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為例,分享了當前本科生培養中的一些學風建設舉措,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例如,在我校2017年的150余名非師范畢業生中,考取研究生及國外深造的學生達到54名,這不僅是我院學風建設的階段性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標志著我院高質量優秀人才培養進入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苗洪霞,王志華,劉群.高校學風建設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9):51-58.
[2] 孔川.高校學風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唯實(現代管理),2017(1):40-41.
[3] 黃金昭,郭靜華,李飛,紀維霄,李曉雪.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對促進學風建設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7(7):11-12.
[4] 張景波.以學業導師制為主體的本科生學業輔導體系的構建[J].亞太教育,2016(34):228.
[5] 張燕,弓哲,王聰,李艷梅.淺議如何構建以人為本的大學生學風體系[J].視聽,2017(3):203- 204.
[6] 羅琳.我國高校本科生學風建設政策執行的存在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