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云
摘 要:自然資源是幼兒園區域活動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現階段幼兒園區域活動設計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自然資源的應用特點,分析幼兒園區域活動中自然資源的應用方向和內容,以此為幼兒的成長和學習構建優質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幼兒園;自然資源;區域活動
生活就是教育,自然資源和社會環境就是教學工作中選擇應用的教學素材。在新課改中提出,城市鄉鎮各類幼兒園都要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地推廣素質教育,以此為幼兒的成長提供保障。這就是指,幼兒園需要全面運用自己周邊的自然資源和社區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以此達到新課改提出的教育目標。
一、自主研究,全面應用
我國各個省份所處的地理環境存在差異性,因此各自具備的自然資源也存在一定的區別,此時幼兒園可以結合自身的優勢進行應用。幼兒喜愛的物質,教師要多加應用。在生活當中,教育隨處可見,例如在夏季,下午教師帶領幼兒在花園里玩耍,路過了小池塘,池塘兩邊的桃花開得非常茂盛,幼兒紛紛跑到樹下,開始贊嘆。此時,教師就可以向幼兒提出問題,如何讓桃花一直保持這一色彩呢?幼兒和教師一起坐在樹下進行探討,并最終得出結果,收集枯樹枝,將橡皮泥變成美麗的花型,之后黏在收集的樹枝上,這樣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分工,一半的幼兒收集樹枝,一半的幼兒可以制作橡皮泥,喜愛做裝飾的幼兒也可以讓他們進行最后的裝飾工作。這種教學形式,展現出了自主、溝通和合作的教學觀念,符合現代化教學工作發展需求。
二、目標確定,對癥下藥
教師在實施教學工作之前,需要有方向地選擇教學素材,以此保障設計的教學活動有意義。由此,教師只有通過了解本班幼兒最近發展階段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方向地設計出對幼兒發展有引導意義的實踐活動,保障選擇的素材和設計的教學活動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例如,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選擇了很多的自然資源,像大豆、花生、瓜子等,可以讓幼兒進行大小的對比、長短的研究以及數量的分析等。一開始的學習,很多幼兒都有興趣參與其中,但長時間的教學會讓幼兒對素材的學習失去積極性,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操作。多種自然素材在幼兒面前只能是一個零件,為了改變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加大研究,及時調節,全面整合素材,并為幼兒提供兩種自然素材,如黃豆和綠豆,之后讓幼兒進行分類別逐漸增加分類的數量,這樣在幼兒擁有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不斷優化以往的學習形式,促使幼兒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并結合自身的能力選擇學習形式。
三、素材變化,不斷創新
一種素材可以在多個場景中應用。幼兒園里,都有一個百寶箱,里面裝滿了幼兒喜愛的用具,其中就包含了多個樹枝,幼兒可以將其用在不同的環境中。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幼兒可以結合樹枝進行對比,如比長短、比粗細等,有的幼兒思維活躍,會選擇用直尺測量計算。在建設區域,幼兒經常玩大型玩具,此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新的“玩具”,讓幼兒用幾個樹枝構建一個城堡或者是森林等;在美術區域,有很多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并且涂到了樹枝上,作為工藝品,還有的幼兒將涂完顏料的樹枝做成各種形狀,并印到白紙扇上。這種教學形式,可以拓展幼兒的思維,優化幼兒的創造能力,且可以全面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深處自然,用心發掘
不管素材多么完美,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此時最需要的就是讓幼兒自主探索和研究,了解“尋寶”的樂趣。只有幼兒自主走進生態環境,了解自然,才能認識到自然生活的魅力。幼兒園是幼兒成長的第二個區域,幼兒教師對幼兒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存在一定的影響力,若幼兒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正確引用自然資源,有助于讓幼兒進入自然環境中[2]。例如,在幼兒園的附近有非常大的田園和稻田等,此時教師可以經常帶領幼兒融入其中,找一找小草、小花,并認識它們的特色,也可以了解黃瓜、柿子等農作物是怎么成長的,期間會有什么變化,還可以與水稻比一比高度,抱起一個西瓜稱一稱有多沉。幼兒在田園里的學習更自由和歡樂,疲倦時就可以躺在樹下看看葉子和陽光,休息結束就可以組織進行一場精彩的插花比賽;幼兒渴了就可以到櫻桃樹上摘些櫻桃吃,教師此時就可以告訴幼兒農民伯伯的不容易,正如一首古詩所說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總而言之,教師引用自然資源優化教學環境,提升現實素材的應用效率,為幼兒園活動增添新鮮的物質,滿足了新課改提出的幼兒園教學需求,也促進了未來教學工作的發展。由此,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多了解自然資源,明確自然資源在幼兒園教學工作中占據的地位,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幼兒的各項能力。
參考文獻:
[1]耿鳳.淺談農村自然資源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應用[J].成功(教育),2016(8):66.
[2]刁冬梅.淺談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J].課程教育研究,2015(23):51.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