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汕
摘要:從2016年起,中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課全部改成了《道德與法治》,新的教材改變了教學內容,也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法,有了許多新的體會。本文就這一年的教學談談自己運用新教材的體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實踐
過去,思想品德課是我們引導小學生認識世界、了解自我、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一門課,這對小學生來說,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們很多的學校里,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老師都把它當作“豆芽課”來教,課時隨時被語文、數學課給擠占。甚至,還有許多思想品德課教師也認為這門課可有可無,平常的教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來教學。期末要考試時,就讓學生背一背知識要點。這樣的學習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來上這門課,沒有學到任何真正有用的東西。而2016年的思想品德課教材改革,讓我們大家看到了主題的變化和教學內容的調整,編者是要我們把這門課直接當成小學生平時生活的指導,引導他們認識自己身邊的人——家人、老師、同學以及與我們有關系的所有人;學會怎樣快樂高效地學習;學習怎樣安全快樂地生活;了解祖國的悠久文化及發展現狀;學習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如果我們要真正地通過教學達成這些目標,那么我認為教學必須要聯系生活實際,才能讓學生知行合一,學有所得。
一、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
學習了新教材的教師就會明白:我們再像過去那樣教學這門課是不行的,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明白怎么做,還要指導他們努力去做好,真正地形成一種素質與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我們要轉變教學理念,真正把學生當成教學的主體,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兒童的個性特點,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知識總體上比過去教材的難度要大一些,但是只要我們能積極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學生就能夠理解,并積極參與到其中,對知識進行總結,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們不能僅限于教材中的內容來教學,還要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使學生思維更加開闊,學習后能靈活運用。[1]
二、積極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從兒童的生活,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做人。我們要想更好地引導他們認識,就要積極為他們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他們融入真實情境中去體會、學習。如在執教《上學的一天》“過馬路”這一板塊時,通過先讓部分孩子根據課本“小劇場”學走人行橫道線的提示、模仿生活中的實際情景來表演如何過馬路,再請孩子們結合生活常識講講平時過馬路的經驗或者體會,最后,結合“法治墻”板塊的內容讓孩子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知道哪些路道是安全或危險的,讓孩子的上學之路更安全。還比如,在教學《學習有辦法》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自己怎樣才能更好地認真快速完成作業。我讓一位學生扮演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另一位學生扮演孩子拖拖拉拉地寫作業。請學生看了之后發表意見,出出主意幫幫這位頭疼的家長。因為這位“家長”表演很逼真,其他學生看了都很著急,大家積極地為他出謀劃策。其中還不乏自己平時寫作業也很拖沓的學生。我還請他們評選出“最好的辦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認識了自己的問題,并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為了讓他們平時能運用這些方法,更好地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提出:誰能把這些方法用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中,那我就給予他們獎勵。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課后其他老師反映這招還真管用。
課堂教學要把知情意行結合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
三、聯系實際,優化教學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率,我們教師就要認真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優化教學方法,創新已有的教學模式,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2]《道德與法治》課程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又走向兒童的生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生活習慣,學會生活和做人。因此,我們的教學就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設計教學,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豐富和提示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例如,教學《煙酒有危害,毒品更危險》時,我就考慮:如果我按照教材上的內容來講煙酒毒品的危害,可能孩子們的認識未必深刻,還會有一些僥幸的心理,不如讓他們自己在課前去收集資料,了解這部分內容。課堂上,我先讓孩子們來談談煙酒與毒品的危害,這時候他們個個都踴躍發言,有的還拿出自己打印的資料來作證。當這些數據從孩子們嘴里說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容易接受了,聽著一個個嚴重的危害,有的孩子都瞪大了眼睛。趁此機會,我讓學生談談我們應該怎樣來預防這些東西給我們造成危害。有的孩子說我們不要喝酒,也不要吸煙;有的說我們在公共場所也要監督不要讓身邊的人吸煙,這樣我們才不會受傷害;有的說不要隨便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等學生談完了,我再進行補充。這堂課上我完全讓孩子們來唱主角,絲毫沒有影響教學的效果,不僅如此,反而讓學生更難忘,受到的教育更深刻。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特別適合那種學生平時已經有一定了解的內容。
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育對象,我們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要不一樣。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就要盡可能地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讓他們來感受、認識,告訴他們該怎么做;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就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現,明白自己該怎么做。這樣做,可以給學生更多地自主性,他們也更加積極。
參考文獻:
[1]吳寧.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教學的方向與建構[J].當代職業教育,2015(8).
[2]王秋波.案例教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山海經(故事),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