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花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推進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性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基本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提出部分措施,旨在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措施
小學語文作為小學課程中的重點課程之一,在學生最初接觸文字時就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基本的啟蒙作用。隨著新課標進程的不斷深化,在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理念和措施已經不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摒棄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作為絕對的主導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無法發揮主觀積極性,課堂效率總是無法提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創新教學方式,結合現代化教學理念,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針對性問題入手,提出切合實際的解決對策,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和傳統語文課堂不同,學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興趣不足就不會主動去探究語文知識的點點滴滴。主要的具體表現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較為被動,教師在課堂中成為了主體,學生只是機械地跟隨著教師的步伐,被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設計教案,在課堂上就按照教案講課。最重要的一點教師忽略了就是沒有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教案的設計并沒有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小學語文知識中基本上就是對于一些字詞、組詞、造句、練習等方面的學習,教師在考試的壓力下讓學生死記硬背,沒有從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興趣點入手,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沒有主動探究的吸引力。
另一點最為重要的是教師沒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小學中還存在部分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過于注重對學生基本考試知識的灌輸,沒有從學生基本的情況和能力出發,在教學中沒有花心思,對待不同的教學內容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的互動少之又少,基本就是黑板和教材就是教學的主要工具。在講課時和學生們缺乏互動,基本都是教師說什么,學生記什么。這樣的情況長期持續下去,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會越來越弱。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一)轉變教學理念,秉承服務意識
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要轉變教學理念,要轉變在課堂中的角色。教師要在課堂中變成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可以讓學生自學預習教材,讓學生鍛煉自學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為學生多留出自主探究的時間,可以為學生在課前制定課堂任務,設置任務時要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創新、新穎的角度思考作答。
例如在學習《找春天》這一課時,可以提前向學生留下提前預習的作業,讓學生思考春天到來的時候周圍有什么變化,從生活中最明顯的角度出發,可以尋找花草樹木的變化,溫度的變化和自身感受到的最明顯的變化。學生們在自己課下經過仔細地思考,會有不同的發現。教師在上課時學生們就會將自己課下的所想踴躍發言。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留出充足的交流時間。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提高有效性。
(二)培養學生主體意識,鼓勵創新
教師在教育中要秉承新課標的要求,本著“生本教育”的教學理念,要充分將學生作為學習中的主體。教師在不斷引導下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出發點,耐心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都要認真解答,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要給予鼓勵。在采取教育方法時,要多種教學方法綜合使用。學生發現問題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而不是主動將答案告訴學生。
例如在學習《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時,可以向學生提問:“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了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讓學生們自己探究討論作者除了敬亭山還描寫了鳥、云等事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描述一副畫面。學生在自己思考的過程中提高了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在自我探究中發現了語文的獨特樂趣。
(三)創設語文情境,優化課堂風格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首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特點,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手段,用直觀豐富的視頻和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太空“清潔工”》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有感太空的視頻,讓學生了解當前太空中存在的垃圾,以此讓學生認識到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能力培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轉變教學理念,樹立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在課堂中積極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在師生共同的配合下,促進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萍.如何構建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J].魅力中國,2017,(1):158.
[2]熊濤.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分析[J].讀書文摘,2017,(1):2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