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娥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的理念也在不斷地改變。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以對話為學習策略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其主要是以“對話”展開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而本文也就以對話為學習策略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對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
一、把握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目標
學習書本知識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感悟和理解,由此及彼,在生活中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對外界事物有所感悟后,能夠動用自己的邏輯思維,正確合理地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而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目標正是如此,采用對話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完成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幫助學生們對小學語文內容的領悟體驗及表達,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領悟感受能力以及自我表達能力等,所以,在小學語文的對話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更應該將對話教學的思想運用在學習課本上,運用在學生之間在學習的相互切磋上,全面重視學生思想感悟上的信息傳遞,增進學生的感悟體驗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對話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完善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策略體系
針對生生對話,可以開展語文課堂小組討論活動,在組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同學之間可以激烈地討論,表達完各自的看法后,由其他組員進行點評,然后給出建議和贊許,學生在聽取組內組員的建議后,有方向性地改善自己在思維邏輯、語言表達、思考問題、領悟能力上存在的不足,這樣就可以做到學生在相互交流學習中發現自身優點,并通過向組員學習來改善自己的缺點。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組間評價,堅持以小組為主、個人為輔,正面評價為主、負面評價為輔的原則,盡可能地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讓學生們在彼此認同的學習氛圍中,更加自信地去學習語文,大幅度地提升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效率。針對師生對話,教師應該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授課之前多問幾個問什么,讓同學們能夠帶著問題去聽課。在師生對話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升自己對學生的引導作用,積極推進學生熟練捕捉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善于表達自己,讓學生的學習能夠在師生對話中不斷推進。
針對生本對話,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的預習以及復習,課前預習能夠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對課本的理解能更上一層樓,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就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本的理解。課后復習,稱得上是對所學知識的凝華過程,通過復習課上所學,學生就可以將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感悟深刻烙印在腦海中,進而夯實對小學語文的學習基礎。
三、新型課堂模式研究展望
1.從小學語文當前的教材來看,教材內容沒有關于以對話為學習策略的課文安排,這樣就對對話學習策略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也對小學語文教材的整理和調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從小學生的方面來看,對話學習策略核心主題的制定來源于學生和教師共同的努力,而通過學生對語文課文的預習情況才能夠使教師更加清楚地掌握和了解學生。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何優化小學生的預習方式,有效克服小學生針對長期預習而產生的惰性心理和行為,并且能夠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同時還能夠有效解決低年級學生因為書寫困難而帶來不能夠順利預習的問題。
3.從教師的角度上來看,教師的教學成果和教學效率不顯著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師沒能夠掌握好對教學的控制能力。在以對話為學習策略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一方面是教師必須要對每一篇教材都能夠擁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與學生正常對話;另一方面就是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對話的核心主題,怎樣才能夠將學生的觀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后總結和歸納出系統的理解和認識,這都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
四、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生表明,認為語文課堂的時間過得非???,而這種對時間的錯覺就是由于對某種事情興趣的程度所決定的,學生學習的興趣會直接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否取得較高效率的關鍵和基礎就是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學生在上課之前對課文已經做出了充分的預習,并且對話學習策略的核心主題來源于學生,對此,學生便對課文的學習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有了相應的問題,而這種認識和問題的產生促使學生衍生出迫切想與別人交流和研究的欲望,這種欲望的形成來源于學生心中的渴望,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對話教學當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經常對學生說出一些欣賞和激勵的話語,從而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陳麗.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淺析“自主參與”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J].小學生(中旬刊),2017,(06).
[2]薛玉.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之我見[J].新課程(上),2017,(07).
[3]王興霞.基于兒童視野的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模式研究[J].新教育,2017,(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