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夏幗
摘要:數學教育生活化不僅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還要注重從日常數學到學校數學的提升,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注重生活原型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要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關鍵詞:小學教學;生活化;感知;體驗;適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0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得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用于探索、創新的精神。為此,筆者經常引導學生提供給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一、構建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提煉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學習內容越貼近自己的生活背景,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自覺地融入其中,以激起學生思考,主動提出問題,為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接受基礎。《數學課程標準》也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真正感受、體驗到數學的樂趣。生活化的數學學習內容是溝通數學與生活的橋梁,這在新教材中有了很好的體現。教材引用了許多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數據、圖片,并提供了眾多有趣而富有數學含義的問題,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合理地重組教材,選用生活化的學習素材,真正把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總之,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化的數學學習內容,為課堂教學服務。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一位教師教學“平均數”一課,課前和學生一起開展了一次跳繩比賽,記下了各小組的比賽情況。課上,教師呈現記錄情況,并請學生自己評一評哪個小組該得本次比賽的冠軍。學生討論后發現,幾個小組的人數不一樣,因此如果比較每組的成績總和是不公平的,如果拉平每組的人數來算又不太科學,最后學生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方法:只要算出每個小組平均每人跳繩的次數就行了。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具體問題的討論,學生初步感受到了平均數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為從數學角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及怎樣求平均數提供了良好的探究氛圍。
從生活中提煉數學問題,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避免處處強調回歸生活,造成牽強附會,致使教學情境簡單化和庸俗化。數學問題的來源有兩種:一種來源于外部———實際生活,另一種來源于內部———數學本身。教師在教學中要分清問題的來源,來自數學外部的問題不妨從實際生活引入;而來自數學內部的問題則不要盲目地聯系生活創設情境,避免人工化和虛幻化傾向。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發數學化的探究思考
數學化的探究思考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蘊含著大量的數學。現實生活是研究數學的基礎,而數學則是對生活現象、關系和規律的提煉與升華。因此,“生活化”與“數學化”的結合,要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生活化情境,尤其要尋找適合教學需要、適合學生、能體現數學知識生活原型的學習材料,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引發數學化的探究。下面請看“搭配中的學問”教學片段:
1. 創設生活情境,提出搭配中的問題
師:國慶節期間,老師帶女兒出去旅游,從衣柜中找出這樣幾件衣服。我們來看一下,有幾件上衣、幾件下裝?(2件上衣、3件下裝)如果一件上衣與一件下裝搭配在一起是一種穿法,你會選擇哪一種?(引導學生從左到右有序地指出穿法)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
2. 引導參與,探究搭配的方法
(1)探究搭配的方法。師:大家有的說3種、有的說6種……到底有幾種呢?請你們用卡片(2件上衣、3件下裝)擺一擺,找找有幾種不同的穿法,擺好后,同桌交流一下。(學生搭配,教師巡視、了解、指導)
(2)整理和展示搭配方法。師:誰愿意把自己的擺法介紹給大家?(指名一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操作)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擺的。學生用卡片展示匯報,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其搭配過程,強化表象,強調有序的重要性。師:剛才這位同學擺出了這五件衣服的不同穿法,誰還有不同的擺法?(引導得出兩種思路:①固定上衣配下裝;②固定下裝配上衣)師:這種擺法怎么樣?好在哪里,誰來說說?(引導學生評價,同時強調“不重復,不遺漏”)師小結:通過了解這幾種擺法,我們看到正是進行了有序的思考,才得到了全面的答案。
3. 優化思維,尋找簡潔的表達方式
師:現在請同學們動腦想一想,能不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把不同的擺法表示出來呢?如用圖形、文字、數字、字母等表示衣服。(學生獨立思考后開展交流、評議活動)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教師沒有停留在用“實驗”的方法去求解相類似的數學問題,而是引導學生用符號取代實物去思考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較好地實現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向相應的“數學模式”的過渡,為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教師從“生活化”入手,從“數學化”的角度進行教學,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有序“”全面”的數學思考方式和思維習慣,適時地建立起數學模型,并引導學生在建模過程中充分地經歷體驗感悟、抽象概括的學習過程,不斷發現數學規律,提高數學能力。可見,面對生活化的學習材料,教師不能停留在從生活的角度進行思考的層面上,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數學是對生活經驗進行重組、加工后的思維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規律,來源于生活而又遠遠高于生活,是一門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系統性等特點的科學。創設生活化情境只是作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趣味性的一種手段,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而不是數學課堂教學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三、創設生活化的實踐活動,進行數學化的解釋應用
學習的價值在于應用,學生在生活化內容、數學化探索中得到的知識只有運用于生活時,才能煥發出數學的生機和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到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正確處理生活思考與數學思考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數學意識。
1. 用數學理解解釋生活現象,讓生活原型數學化。把課堂中的數學理解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鏈接起來,可以使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后,教師請學生解釋:為什么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又如,教學“比在生活中的應用”一課,在揭示了“生活中處處有比,處處用到比”以及“黃金分割”等知識后,教師利用課件出示一個模擬的舞臺及一個主持人,提問:“假如你就是那個主持人,你認為應當站在舞臺的什么位置才能顯得整個舞臺最美?”通過解釋一些生活現象,讓生活原型數學化,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2. 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讓數學與生活融合。當學生掌握了相應的數學知識和方法以后,就可以解決很多課前無法解決的生活問題,教師要充分給予學生一顯身手的機會,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中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在學生學了《圓的認識》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如下兩題:(1)如果在校園內建一個圓形花壇,你可用什么方法來畫圓?(2)如果在圓形花壇內安裝一個噴頭給花草澆水,你認為噴頭應裝在什么位置最合理?通過這兩題的訓練,使學生既鞏固了畫圓方法,強化了圓的有關知識,又感到所學的數學知識是有用的,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真正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總之,“生活化”和“數學化”在數學教學中并不矛盾。數學教學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切實把握好“生活化”和“數學化”兩者間的平衡,使數學教學既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又不失數學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使數學課堂富有生命力和時代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黃宅中小 3222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