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漢對vocation和“職業”、“天職”、“神職”的認知有著很大的差別,而中國的職業學校校名動輒譯為vocational school,體現了交際雙方不平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地位,并且容易引起錯位的宗教意義的聯想。而career school 更符合漢語的文化語境。
【關鍵詞】職業 職業學校 語言的意義 文化身份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002-02
目前,國內在翻譯職業院校的校名時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但凡譯出“職業”者,絕大多數譯為Vocational School ,Vocational University 或Vocational College(以下統稱為vocational school)。 其實,在漢語的語境中,“職業”與英語的vocation所具有的認知意義和聯想意義相去甚遠,職業院校譯成vocational school體現了跨文化交際雙方不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該譯名乃有其名,無其實。楊伯峻先生認為“有其名,無其實,就是名不正”。(2006:134)所以,職業學校的校名譯為vocational school就是名不正。鑒于當今中國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對外交流日益廣泛,盡快厘清職業學校的英譯名稱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平等對話。
一、認知意義觀照下的vocation與職業
Vocation一詞源于拉丁語vocare, 意思是to call。維基百科的解釋為:vocation 乃是一個人特別喜歡或者特別適合做的工作,盡管今天常用于非宗教的語境中,但其意義源于基督教。在十六世紀之前,尤其在拉丁文圣經中,該詞最早指代上帝對個體的召喚,或者人類對自身救贖的呼喚。更為確切地說是呼喚人們從事教士、神父、牧師等神職,并且這一意義在今天的羅馬天主教中仍然使用。馬丁·路德以及其后的約翰·加爾文則強調人們即便在從事世俗的職業時也可以是在聽從神的召喚。加爾文教義則對vocation做了更為詳細的劃分和闡釋。Vocation的觀念在基督教信條中占據了中心的位置。
自從1908年工程師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開始使用職業指導Vocational Guidance一詞,Vocation的使用就開始演變,轉為強調個人在選擇和享受工作的同時,發展個人的天分和才能。此后,該詞的宗教意義開始淹沒在世俗的用法之中。
正如史蒂芬·J· 尼克爾斯(Stephen J. Nichols) 在《何為天職?》What is vocation? (Basics of the Faith) 一書的前言部分指出的那樣,當今的美國社會、文化氛圍與新教關于vocation的主題有些格格不入,使得人們很難將人生看成是一種vocation。 Vocation將宗教的意義滲透進普通的世俗生活,而世俗主義和資本主義則剝離了世俗生活中原本具有的宗教意義。今天一提起vocation,人們馬上聯想到的是拿薪水的工作,或者是為公眾服務的工作。我們今天常常提到職業培訓(vocational training),職業學校(vocational school),職業咨詢 (vocational counseling),選擇職業(choosing a vocation)。在此,vocation,vocational成了career, technical 的同義詞。
近幾年,許多西方學者開始呼吁人們重新關注、重新正確看待vocation, 并撰寫了大量書籍:如1999年帕克·J·帕爾默Parker J. Palmer出版的《讓人生啟齒:聆聽天職的召喚》(Let Your Life Speak: Listening for the Voice of Vocation);2005年威廉·C·樸萊克出版的《召喚:二十世紀基督教關于天職的智慧》(Callings: Twenty Centuries of Christian Wisdom on Vocation);2010年愛德華·P·海呢伯格出版的《喚醒天職:基督教召喚之神學》 (Awakening Vocation: A Theology of Christian Call)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vocation在西方宗教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詞義發展經歷了由神性到世俗化再到兩者并用的曲折演變的過程。
漢語中的職業一開始就是一個世俗的稱謂。從詞源上來講,職原作“職”,其意從耳、從戠。“耳”意“傾聽”;“戠”從“戈”,本義“軍陣操練”。故“耳”與“戠”合并起來表示“聽從軍令”,本義為軍陣參演人員各司其事。故段玉裁注曰:“《周禮》大宰之職,大司徒之職,皆謂其所司。凡言司者,謂其善伺也。凡言職者,謂其善聽也。”所以關于“職”的其他意義如“記微”、“士農工商四民之常業”、“分內之事”、“職掌”、“謀生的工作”等等悉由此引申。
總之,從認知的層面來看,英漢對vocation 和職業有著不同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意義。英語對vocation的認知是經歷了從“神性”到“世俗性”轉化的過程,即由“神職”而“職業”的從具體到一般的演變過程,包括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遵循了同樣的演化過程。而漢語中的“職業”一直是一個世俗的稱謂;對于漢語的“天職”而言,則是一個由“世俗性”到“神性”的轉變過程;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舶來品,經歷了由“洋”到“中”的本土化的過程。并且,毋庸諱言,英語中vocation 所指向的“神” 跟漢語中的“天”與“神”有著本質的不同,根源在于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當然也不能說這兩者之間完全沒有共同之處。有趣的是,從最初或最基本的詞義上來說,vocation偏重于“呼喚、召喚”,而“職”偏重于“聆聽”,都與聲音相關。不同的是發出聲音的一個是“神”,而另一個是“人”。
二、交際意義觀照下的vocational school與職業學校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如火如荼,涌現出了大量的職業院校。在英語語言、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國內英漢雙語對照的現象俯拾皆是。一所院校提供雙語名稱自然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然而,無論是借助百度還是谷歌搜索vocational college 或vocational university,檢索的結果卻絕大多數為中國的職業院校。再瀏覽一下國內各個職業院校的官方網站,學校名稱的英譯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但凡保留“職業”的翻譯,絕大多數用的是vocation 或vocational。而無論在美國留學網http://school.usastudy.com.cn 還是美國遠程教育網http://www.usdla.org可查到的職業院校則絕大多數用career。
以江蘇省的職業院校為例。江蘇省的專科學校中名稱為“職業”院校的共計66所,能從其官方網站上查到該學校英文名稱的有64所。其中譯出“職業”的僅有17所。在美國留學網能查到的職業學校(不包含分校)共有130所,而在美國遠程教育網能查到的職業學校(含分校)共有392所。具體統計結果如下表:
語言的交際意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言的認知意義。在西方,正是由于vocation所具有的認知意義上的“神性”與當下的職業教育的“世俗性”不相符合,在“名”“實”之間,他們更傾向于“實”的結果。所以,眾多的職業院校沒有譯成vocational school。而在國內,職業院校的名稱動輒譯為vocation或vocational是信手拿來,不加甄別的結果。
從交際意義上來講,一所職業學校的校名譯為vocational 并不妨礙交際的順暢性,但是體現了不同的文化身份和地位。一言以蔽之,是漢語中的“無”屈從于英語中的“有”,是漢語中的“世俗性”屈從于英語中的“神性”,是漢語的話語權屈從于英語的話語權,是漢語的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屈從于英語的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
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面對英美的強勢文化,漢譯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毋庸諱言,翻譯所承載的文化使命,所體現的文化身份、文化地位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動,就不僅僅是喊一句口號那么簡單了。正如王寧教授指出的那樣,隨著當今“歐洲中心主義”思維模式的破產,“弘揚東方文化并使之與西方文化得以平等對話已成為翻譯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
三、聯想意義觀照下的vocation 與職業
聯想意義不是語言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歷史傳統及文化背景中產生,又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它們與各種超語言因素,如語言使用者,使用場合、時間及文化諸方面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從聯想意義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vocation蒙上了一層神(更確切地說是“上帝”)的面紗。并且,無論從宗教意義上的神的意志出發,還是從世俗意義上的現實使命出發,vocation都帶有一種從“公”出發的意味,給人一種“公而忘私”的聯想。而這些聯想意義最終指向的是西方的宗教。漢語中的“職業”并沒有這樣的聯想意義,“天職”倒是跟vocation非常接近,但是漢語中的“天”或“神”跟基督教的上帝并無半點關系。
四、三重意義觀照下的career
對于career而言,維基百科轉引《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的定義為:人的一生或人生的某段時期,這一時期與賺錢的工作相關。從詞源上來講,它來自拉丁語的cararia,意為“道路”;而拉丁語的cararia則來自carrus,意為“馬車”。在英語文化中不乏人生即是旅程的比喻,無論career的意義源自“道路”還是“馬車”,都跟“旅程”這一比喻相契合,都能帶給人這樣的聯想。
Career在漢語的諸多語境下通常譯為“職業生涯”,帶有文學色彩。從認知意義和聯想意義來看,它與vocation恰恰相反,它涉及的主要是個人的職業生涯,是從“私己”出發的。由于其具有的文學語義的聯想,使其呈現出一幅“美好愿景”的聯想。這也恰恰是中國審美中比較注重的,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情趣。
所以,職業院校的名稱譯為career school符合英漢對該詞認知意義的理解,體現了英漢跨文化交際中平等的文化身份、文化地位,不至于引起宗教意義上的聯想,并且也符合英語中地道的表達。
五、結語
學校名稱關乎大體。在翻譯的時候,必須兼顧語言的認知、交際和聯想意義。從譯名的角度來說,認知意義為其“實”,交際意義為其“份”,聯想意義為其“體”。認知意義體現的是對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等不同的認知,體現的是兩種語言、文化不可抹殺的差異性。“語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為另一種語言所無法取而代之的異質性”(劉宓慶:1991)實際上,英、漢語中極少能找到具有完全相同認知的東西,差異是主流。翻譯上講的任何形式上的對等只不過是一廂情愿而已。實際上,兩個所謂對等的東西,最多也不過是交際意義上的對應罷了。因此,我們在翻譯實踐中應該“明辨差異,同則同之,異則異之”。交際意義不僅體現交際功能,還體現交際雙方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地位。在翻譯實踐中,基于交際意義的考量時,應做到“平等交際,和而不同”。聯想意義更多地體現了語言的審美、情感、得體等因素,在翻譯實踐中,應做到“名正言順,用則不疑,疑則不用”。因此,職業院校的名稱譯為vocational school不符合語言的三重意義的考量,而 career school符合英漢對該詞認知意義的理解,體現了英漢跨文化交際中平等的文化身份、文化地位,不至于引起宗教意義上的聯想,并且也符合英語中地道的表達。
參考文獻:
[1]楊伯峻. 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6.
[2]劉宓慶.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問題[J].外國語,1991,4.
作者簡介:
孟祥德(1975.4-),男,漢族,山東日照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