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敏
【摘要】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人才結構。高素質的精英人才是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根本動力。而精英教育除了包括專業技能外,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塑造也尤為重要。高校是整個高等教育的起點,肩負著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重新把“立德樹人”放在發展教育的戰略中心位置。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和探索“立德”與“樹人”的關系。
【關鍵詞】立德樹人 高校思政 德育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087-02
一、“德育建設”是高校服務社會的關鍵環節
新的歷史發展與社會轉型期的諸多新特點都要求我們把高尚的道德培養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鍛造放在高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立德樹人”就是要能培養出新時代為“兩個一百年目標”而不懈奮斗的卓越人才。優秀的高等教育人才不但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更應以高尚的品德與正確的三觀價值為導向。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都在潛在地消磨著人的意志,站在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能夠從容面對,堅守初心,是大學教育應該賦予的另一種能力。
高校改革不但要改變過去陳舊的辦學機制,更應該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經濟的發展帶來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大學階段處于三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極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高校教學改革應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思政工作應對其潛在心理波動進行及時糾正與引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與人生規劃。高等教育是選拔優秀人才的平臺,而良好的道德素質養成是其成才的基礎,也是其立足社會的另一道保障。
二、“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基礎性工程
(一)重視“德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礎與核心
德育教育不僅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更是樹立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主要途徑。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知識可以通過網絡無限地傳播,突破地域、時間的阻隔,讓我們隨時隨地獲取最新最全面的知識與信息。但關于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養成卻絲毫不能依靠網絡搜索去完成自學,我們必須通過高校德育不斷強化思想教育工作,去身體力行地告訴學生真正的高尚品格與是非善惡。單純知識的傳授也許相對簡單,但價值觀的培育卻不在朝夕之間,這就需要高校把“德育”建設放在教學內容的核心位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不斷探索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科學路徑。
(二)“立德樹人”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
“少年強則國強”,而少年強的根本在于教育,作為高校工作者,也十分關注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于大力發展教育的投入,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重新把“立德樹人”放在發展教育的戰略中心位置。正視經濟快速發展下道德是非觀念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檔口,黨和國家把高校改革與道德建設放在教育振興的關鍵環節,不僅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文化強國與自信的需要。新的社會發展階段給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也給思政教育設定更高目標。高校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不斷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工作,更是將德育內化于心,實踐于行的重要途徑。
真正健全的人格必須是在道德規范的養成中去塑造的,真正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必須是“以德為先”的發展。無論面對如何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都能夠端正理想信念,保持一份初心,這是高校對學生教育刻不容緩的責任,也是必須社會發展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
三、德育建設的實現途徑
(一)重視高校文化導向,重塑良好師德師風
高校的校園文化代表著一所學校的治學風尚與精神情懷,更對學校師生有著潛在的熏陶影響作用。高校踐行德育思想,必須首先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用深沉的文化底蘊與嚴謹的求學態度感染與引導學生;用高度負責的育人精神與奉獻熱情鼓舞教師;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唯有用正能量的精神文化導向作指引,才能為德育建設搭建良好的平臺。教師是德育的實踐者,是校園文化的傳播者,是良好師德師風的踐行者。高校教師應提升自身的治學水平與道德自律水平,用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鼓勵學生,在點滴間將師德化為細雨,在實踐中優化學生的心態。
(二)教育為本,德育為先
教書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受教效果。高校應順應時代變革,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轉變管理辦法,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從學生出發,實現與學生的雙向溝通,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提高教師的參與意識,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與道德風尚,在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學生與教師的雙向成長。另外,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感染作用,在教學中自然地引入一些優秀的人文典范,開展一些關于宣傳傳統文化的活動,讓學生全面的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歷史,不忘初心。思政課不是說教更不是一味灌輸,出色的教師言行與教學形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內容應該盡量豐富,貼近學生,做到既有深度又容易接受。比如通過對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的討論與分析,傾聽學生的觀點與看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是非觀。同時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加以積極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德育目標。
(三)完善考評監督機制,完善德育制度建設
高校實現長足發展離不開制度創新與完善,高校在進行德育建設的過程中要敢于打破舊的思維束縛,根據實際情況對現行制度進行自我審視篩查,形成更加完善合理的規章制度與行為規定,幫助教師和學生積極自省。制度的創新有利于激發教師的職業責任感與認同感,而在師德建設的過程中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通過一系列考評激勵與獎懲制度實現師德建設的系統化與可行化。另外,在教師職務的聘任,職稱晉升等考評過程中,充分考慮其師德表現與學生評價,在整個教學評價中將師德建設常態化,用明確的師德標準要求教師,使其能夠自覺將道德素養的提升內化于心。師德建設是德育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教師自我修養不斷提升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形成開放互動的教育氛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價值觀塑造,更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精英人才。
(四)發揮社會職能,推動德育實踐
高校肩負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責任與使命,社會氛圍與社會反饋對于高校建設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高校應進一步搭建與政府合作,社會參與的多渠道溝通平臺,在政府的幫助下為高校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空間,組織多種形式的社會志愿服務與宣傳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激發學生潛在的奉獻精神與熱情,教育學生在實踐中踐行德育。學生的成就感與責任心也會從另一方面促進其自我管理與成長,而潛能的激發正是德育的意義。
新的形勢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賦予了高校更大的歷史使命,在物質極大充盈與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道德建設是學生成才的關鍵一環,高尚的道德素養與文化內涵是學生立足社會的保障,更是國家對于人才發展的基本要求。高校應重視文化引領,勇于改革創新,發揮社會功能;教師要言傳身教,樹立良好師德師風,用端正的治學之道感化學生的內心。發展需要人才,人才培養,德育為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同志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鄔大光.對高教質量的新年期待[N].中國教育報201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