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成 葉建州 楊恩品 林燕 歐陽曉勇
【摘要】目的:總結中醫皮膚性病學課程的實踐經驗,以提出中醫皮膚病教學和課程建設的建議。方法:采用調查問卷對我院2014級和2015級兩個年級的學生就中醫皮膚性病學課程的滿意程度及對皮膚病教學的建議等進行調查,并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分析。結果:兩個年級學生對中醫皮膚病課程的教學滿意度均超過90%,2015級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對課程的總體滿意程度、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四項指標優于2014級學生(P均<0.05)。學生對中醫皮膚性病學的改進意見主要有:加強師資培養,避免PBL教學法的不足。結論:中醫皮膚性病學的開展應從更新教學理念,突出中醫特色,注重實踐教學,完善教學體系等多方面入手。
【關鍵詞】中醫 皮膚性病學 課程建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20-02
皮膚性病學是一門形態學較強的學科,病種復雜多達2000余種[1]。西醫院校的《皮膚性病學》作為一門二級學科獨立開設課程已經數十年。長期以來,我國中醫院校未獨立設置《皮膚性病學課程》,相關內容是在《中醫外科學》設章講授。隨著皮膚科學的迅速發展,新技術、新成果不斷出現,學科內容大大豐富,僅將皮膚性病學課程作為《中醫外科學》的一個章節講授,已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求。近幾年來,全國統編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類皮膚科教材也已經出版多部,且質量較高,為本門課程的開設奠定了良好基礎。部分中醫院校嘗試把《中醫皮膚性病學》設單獨課程講授[2]。我院從2015年起,通過課程改革,在中醫學專業設置了《中醫皮膚性病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設置了《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學實踐中注重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手段創新,現對我院《中醫皮膚性病學》的課程建設結合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如下總結。
1.對象與方法
本課題以我院2014級和2015級接受《中醫皮膚性病學》教育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014級學生121人,包括男生53人(占43.80%),女生68人(占56.20%)。專業分布:中醫專業76人(占62.81%),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45人(占37.19%)。2015級學生113人,包括男生47人(占41.59%),女生66人(占58.41%)。專業分布:中醫專業73人(占64.60%),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40人(占35.40%)。兩個年級學生性別和專業分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課程結束后采用理論考試(百分制)和問卷調查的形式評估教學效果,對比兩個年級學生的教學效果,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中,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教學總體滿意度,對課程設置和安排、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提高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對教師能力的評價等的滿意程度及對皮膚病教學的建議,前五項內容均包括“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個選項,所有學生不得漏選多選。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大樣本Z檢驗比較,滿意度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對兩個年級學生課程結束后的教學效果評價比較,2015級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對課程的總體滿意程度、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四項指標優于2014級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學生對《中醫皮膚性病學》課程的建議
通過問卷收集學生對《中醫皮膚性病學》課程的建議,經過定性資料的分析匯總顯示,學生反映最為突出的問題和建議為:(1)教師的專業水平、授課經驗、授課技巧直接影響著本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不斷加強;(2)教師引導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PBL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很有幫助,但由于存在學生相關專業基礎薄弱和專業“視野”局限等不足,可能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老師應引起重視并有效避免發生類似情況。
3.討論及建議
臨床實踐證明,多數皮膚病中醫治療有非常好的臨床療效,中醫成為臨床治療皮膚疾病的重要手段[3]。中醫皮膚性病學是研究皮膚科學的中醫理論。近年來,隨著皮膚性病學的迅速發展,以及全國統編教材的出版等條件的成熟[4],部分中醫院校嘗試把《中醫皮膚性病學》設單獨課程進行講授。我院從2015年起在中醫學專業設置了《中醫皮膚性病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設置了《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如下改革和實踐:
(一)注重傳承名醫經驗,培養中醫臨床思維
遵循中醫皮膚性病教學規律,按照大綱系統講授課程內容,突出“三基”的同時,我們將我科劉復興名中醫及朱仁康、趙炳南等皮膚科大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等引入課程教學。通過名醫案例的講授,突出中醫特色的同時,大大豐富教學內容。見習帶教中,除講解診治要點、中醫理法方藥外,注重名醫經驗治療皮膚病的臨床帶教,使學生進一步強化中醫思維,提高臨床技能。以銀屑病為例,除重點講解其基本皮損及辨證規律,使學生了解銀屑病的常見證型外,還安排了名老中醫常用方劑及地方用藥特色學習和討論。通過床旁帶教讓學生親眼見到中醫藥的良好療效及優勢,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積極性。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針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學習中通過開展PBL教學、直觀性教學等改革,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現“做中學”。首先,皮膚科成立了PBL教學小組,對教師進行相關的教學理念、教學技巧、教學步驟等培訓,使教師充分掌握PBL教學法。其次,選擇教學大綱要求的病種(丹毒、蛇串瘡、濕疹、銀屑病等),收集、篩選臨床真實病例,編寫“教師版”和“學生版”PBL教案。學生分學習小組,每組5-10人,選組長一人,組織查閱資料及學習。每組選中心發言人1人,準備發言稿進行發言,其他同學參與討論,教師引導。通過調查,2014級和2015級中醫專業學生對課程的教學滿意度均超過90%,學生普遍認為,這樣的教學方法使自己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臨床思維得到了訓練。2015級學生的滿意度超過2014級(P>0.05),原因可能與本門課程的設置趨向合理、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等有關。
(三)實行科學的考評模式
我們采取大班理論講授與小班見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為有效的對學生學習進行考評,采取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將以往的大組帶教改為小組跟師門診,每次見習填寫考核表進行量化考核;采取門診病歷書寫、辨證分析及小論文書寫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動手能力,將跟師次數及習作訓練記入平時成績。課程成績實行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這樣改變了以往對學生學習成績簡單、單一的評價方法(出科考試),有效促進了課程教學。
(四)建設皮膚病立體化教學資源庫,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
皮膚病學是臨床性、操作性、直觀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僅靠理論講授或簡單的多媒體教學,學生難以理解。我們通過收集、篩選典型案例,制作典型圖片、視頻、編寫案例教材(教輔),并將名老中醫學術傳承內容錄制成冊,建立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豐富了教學手段,充實了教學內容。并利用校園網平臺資源,學生可在網上觀看、瀏覽皮膚病視頻、圖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至今已經制作了10余個教學視頻,供學生學習。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肯定,2015級學生本門課程出科考試平均成績達87.05分。
《中醫皮膚性病學》的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的長久工程,除了上述幾點經驗外,要保障課程的順利進行還需重點做好以下工作:①不能完全照搬西醫教學內容,教學須突出中醫特色。②更新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完善課程建設,注重實踐教學。③加強師資培養,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離不開經驗豐富的老師,課程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培養一群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授課經驗,并有著較強責任心的師資隊伍。可通過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使每位任課老師掌握本門課的授課重點、授課技巧等。我們對兩級學生的調查結果均支持這一點。④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近年來皮膚科學領域發展迅速,中醫皮膚病相關理論也在不斷更新。本門課程的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采取圍繞執業醫師考試大綱,以常見多發病為教學重點,重點內容進行系統介紹,其余內容通過安排課外學習、見習等方式學習,既精講了重點與難點,又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⑤開展好見習課,皮膚性病學直觀性強,理論學習之余,多安排學生到診室和病區觀察辨認皮損,提高疾病的感性認識。只有不斷的總結經驗,完善中醫皮膚性病學的課程建設,才能做好本門課程的教學,繼而服務臨床,造福患者。
參考文獻:
[1]路濤,王俐.皮膚病學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5):558-559
[2]廖承成、趙麗娟.淺論《中醫外科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0):135-136
[3]趙宇,朱威等.皮膚病與性病學教學方法體會[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3(6):356
[4]張曉艷,金培祥.中醫經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惑與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