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將 “以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課程思政引入大學英語課堂處于探索階段,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難免出現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僵化結合的問題。本文認為可從培養教師思政意識、深挖教材思政內涵、選取“情景教學法與“交際教學法”既教法,這三個方面完善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王文臣,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學院,英語教學法,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國家對教育教學提出的與時俱進的新要求、新標準。課程思政如何與大學英語有機融合是每一個高校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問題。大學英語耗時長,內容多,學生詬病多,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大學生對英語興趣不高,甚至于厭倦英語學習。在實際的教學觀察中,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兩張皮”的現象并不少見。例如,不深挖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內涵,生搬硬套思政原理或理論,僵化了思政教育的融入,課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將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課堂有機結合,有效改善大學英語課堂中母語文化缺失,思想認知滯后,將學生培養成既充滿文化自信又具有國際視野的時代所需人才,實現思政理論課程與大學英語協調同步、相得益彰的目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育
“課程思政是一個內涵豐富而又立意高遠的創新,它是指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彰顯和功能的發揮?!闭n程思政不是將思想政治理論照搬于課堂上,而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理念,旨在將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內涵予以挖掘、顯化并滲透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中,最終實現在思想、道德、情感、價值等方面對學生的積極引導與影響。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故大學英語教育既要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也要重視對其人文素養的培養,即: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發現自我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進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課程思政的引入為大學英語教育在思想認知與人文素養培養方面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指導方向,有利于改善大學英語以往存在的諸多問題:西方文化的單向輸入,母語文化自信不足等。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深挖思政教育素材,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時結合本土母語文化,通過對比與比較,逐步提升思政德育,最終實現大學英語人文教的課程功能。
三、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策略
教師,教材與教法是實現課程思政滲透于大學英語教育的三個重要方面。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是貫徹思政德育的關鍵因素。教材是挖掘思政教育素材的來源,需要教師結合所講課文挖掘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內涵,從而避免課程思政與英語課文結合時出現的“兩張皮”的尷尬情形。教法是課程思政落實的途經,關乎課程思政落實的效果。
1.教師——思政教育的引導者。將課堂思政引入大學英語課堂,關鍵在于教師的思政德育素養。教師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執行者。顯然,教師自身是否有一定的德育意識與育德能力是確保課程思政能否有效引入課堂的根本所在。只有教師自身“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夠形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需求,積極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對于高校英語教師,可從如下三方面來提升德育意識和育德能力。首先,高校應加強英語教師對思政知識的學習,了解中國基本國情、基本方針與政策,將自身的政治素質培養起來。此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入學習與傳播發揚也可通過教研會、學習交流等方式逐步實現,從而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打下堅實基礎;其次,引導教師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素材,充分調動起教師的德育意識。教師可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來培養自身挖掘思政內涵的教學能力;最后,鼓勵教師將課程思政引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進而在不斷地鉆研過程中,激發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研究,為大學英語教育提供更為科學的指導。
2.教材——思政教育內涵的來源。英語教材由于其語言學習的特殊性,選材均為西方社會與文化知識的內容。挖掘德育素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將英語課文話題映射至相似的中國文化框架之中。例如,在講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四單元“Heroes among us”這篇課文時,可以將英雄的話題與中國歷史上或現當代的英雄事跡相結合,通過設問“Who are heroes in china?”,“Why we respect them as Chinese heroes?”等一系列問題,逐步將中國的英雄事跡引入課文中。一方面引入了課程思政,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的思考:西方人眼中的英雄認定標準是否與中國的相似呢?(2)課文結束時,在升華中心思想的過程中引入思政德育。例如,第一單元課文“A bright future for all”,在課文末尾,作者號召大學生要對社區負責,對國家負責,對世界負責。抓住課文中的這一點,反問學生“What you responsibilities for your community, for China and for the world? ”可以引導學生朝著樂于助人,尊老愛幼及創建和諧社會等德育方向來回答 ;(3)擴大詞匯聯想,將詞匯與中國文化相連。
3.教法——思政教育落實的途經。思政教育的引入應是“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育人方式。教師應在分析具體學情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考與探究,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完成育人的目標?!扒榫敖虒W法”與“交際教學法”是較為可行的兩種方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獲取知識或技能,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闭n程思政強調向學生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不斷強化其在思政德育方面的學習,例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些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在深挖課本思政內涵的基礎上,將其化為某一具體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交流的狀態中體會、理解、習得相關的德育知識。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單元“ A bright future for all”,是一篇大學校長致大學新生的演講。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據此通過提問的方式創設具體情境:“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opening speech of your college president?” “Which part impressed you most and why? ”“What dreams you should pursue as a college student?”在提問時,若能將本校校長的演講視頻進行回放,那么這種情景就更為具體、明確更易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大學校長的演講中通常會有對學生的希望及囑咐,而這些也恰恰是課程思政所提倡的內容。情景教學法在師生提問、思考與回答的互動當中,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容易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具體場景中,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學生若能在此基礎上,運用英語針對某些德育內容進行辯證地思考與交流,或許這是更為理想地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育的結合。“交際教學法”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并認為“語言是用來交際的,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交際法有很多形式,例如,演講、辯論、角色扮演等。教師可根據課本中獲得的相關德育要點,選取某一教學形式,展開相關的思政教育。
四、結語
新時代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意識對高等教育課程的積極引導作用不容忽視。高校英語教師需要不斷地摸索與完善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育的有機結合,努力形成較為科學化、體系化的教育方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成為新時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J].學科與課程建設,2018,03.
[2]陳梅.情景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名航飛行學院學報,2008(19).
[3]Richards,J.C.&Rodgers;,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67.
[4]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