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基于不同類型的文本通過搭建問題支架、文化支架、活動支架等,靈活創設情境,拉近讀者和作者在認知和情感層面上的距離。筆者將結合具體的語篇對師生互動和支架的使用進行詳細的分析,旨在幫助學生挖掘潛能,達到較高的能力水平,加深特定主題語境下的詞匯和語篇結構積累,并在認知上形成類似語篇的自動化處理。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高中閱讀;情境創設
【作者簡介】黃炎,南京市棲霞中學。
支架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從建筑行業借來的一個術語,用來說明在教育活動中,當學習者遇到較為復雜的學習任務時,教師應當為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建構一種概念框架——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幫助學習者逐步深入理解。
一、搭建預測性問題支架,創設情境
問題支架即學生或者老師以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進一步探求文本信息。針對牛津英語譯林版M5U3Reading a perfect copy這篇文章,啟發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在閱讀文本之后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包括:
1.How to understand copy?
2.Why does the author believe the copy is perfect?
再比如在9A Unit8 Reading為例,文章的標題是Hollywoods all-time best -Audrey Hepburn
師:通過閱讀文章標題,你能夠推斷出有關于Audrey Hepburn的哪些信息?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哪些情感?(殷衛娟 2017)
生1:通過Hollywood一詞,可以判斷Audrey Hepburn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演員。
生2:通過all-time best一詞,可以判斷出Audrey Hepburn已經去世,標題是對她一生終結性的評價。
生3:作者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高度贊揚了Audrey Hepburn的藝術成就。
二、借助背景知識搭建文化支架,延伸文本情境
構建文化支架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學生搭建文化橋梁,通過報刊、影視節目和發達的網絡環境等搭建文化支架。(陳雪,馬丹 2018)在Module 2 Unit 2 An adventure in Africa的Reading第一課時中,原文“Well live with the local people in their village, and eat and drink whatever they do, including cows blood!”大多數的中國學生認為喝牛血的做法是很惡心的,但是不得不在非洲這樣獨特的文化氛圍中踐行“do as Romans do in Rome”的做法,核心素養中的“文化意識”的滲透看似已經實現了,但是從“文化意識”的培養到“文化品格”的成型還需要教育者的進一步的引導,比如:教師們需要思考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飲血文化”。文化的學習通常要經歷文化了解、文化理解和文化對比三個環節。此時正在閱讀這篇文本的學生需要通過閱讀老師提供的延伸材料明白,動物的血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并且飲血的做法不是常態,通常伴隨著莊重的儀式,再通過引導學生聯想中國的菜肴中也經常用動物的血做素材,比如“毛血旺”。不難相信,在對“血”進行深入了解后,學生能夠真正地做到“do as Romans do in Rome”。
三、創新多媒體呈現方式,搭建活動支架
活動支架即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的基礎之上,教師通過組織活動,使學生在合作活動中呈現出對文本的解讀。牛津譯林版第五模塊第二單元的project,主題是 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文本主要圍繞著河流污染展開,要求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有關于中國環境保護的匯報,其間,有一個小組圍繞著酸雨這一環境問題,擺脫利用傳統的幻燈片介紹小組負責的環境問題,而是由每個成員飾演構成酸雨的一個因素,A同學扮演的是工業生產燃燒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硫,B同學扮演的是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氧化合物,C同學扮演的是被砍伐的樹木森林,D同學扮演的是不堪一擊的地球,E同學扮演一位科學家,負責解說酸雨形成的過程和影響。通過生動的表演詮釋出各種污染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對地球造成的無法彌補的傷害。這樣新穎的呈現方式使得酸雨這樣老生常談的話題變得靈動,但僅僅止于事實性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要激發學生進一步去思考,比如:
Teacher: Wh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typical of acid rain is more accurate than before?
Student1: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eacher: Wh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 goes counter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udent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is challenged and imbalanced.
Teacher: why do the human society believe that they are superior to the nature? Can you provide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which influence the human tendency?
學生們容易想到的答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進一步,社會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初衷是合理的,為什么與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學生們自然會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發展與自然開發出現了失衡。此時,課堂的提問應繼續深入到“什么時候開始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學生們應對這樣的問題明顯是力不從心的,老師可以全球觀的角度,從跨學科的廣度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識來創設特定的文化歷史情境,自歐洲啟蒙運動以來,人性的解放、對科學的追求成為西方社會的思潮,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過程,現代社會的邏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人的能力是無限的,經濟和科技都可以無限地發展,由經濟和科技發展產生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經濟和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來解決。隨著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侵略,逐漸意識到環境是無法再生的,于是人類開始認真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其次“天人合一”作為儒家文化的精髓在當代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賈冠杰.英語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