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娟
摘 要: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育重點集中到了對于學生的素質(zhì)能力培養(yǎng),因而采用了諸多趣味性強、形象生動的教材編寫方法,以及教學引導路徑。在下文化探討中,就是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泡泡”提示語作為研究對象,先指出“泡泡”提示語的價值及意義,然后針對其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措施或策略做出經(jīng)驗性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泡泡”提示語;運用;課文
現(xiàn)代化的小學語文教育在教材方面做了全面的改革,其中“泡泡”提示語即是這種改革的成果之一。其主要特征是采用第一人稱對文本中的知識點加以提示,其位置一般以文前、文中、文尾為準。從作用方面觀察,既滿足了小學生的童真心理,也給其帶來了諸多啟迪。以下對主題做出具體討論。
正翻開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會看到精讀課文中出現(xiàn)了新增的"泡泡"提示語,從中能看出其導學系統(tǒng)的改革尤為突出。教科書中編者以學習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形式插入了許多提示語,意圖明顯,即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學會思考,學會發(fā)現(xiàn)。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和良好習慣,有利于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泡泡”提示語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泡泡”提示語置于文前,能夠起到激起學生趣味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牽引學生進入課文主題,或以疑問,或以感嘆,或以開場白引導等,均有效的幫助學生正確的進入到了文本之內(nèi)。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根據(jù)這些“話題”一步步根據(jù)線索帶領學生完成對一篇課文的學習。如果它的位置在文章之中,則是為了以重點句、關鍵詞、難點段等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以便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文,解決文章中的難題、問題。一方面它可以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諸多突破口。如果它的位置在文末,則是為了達到升華主題的目標,以此令學生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特色、人物的情態(tài)、語言運用的特征,以及中心思想的進一步延伸與引發(fā)思考等。
二、“泡泡”提示語的運用策略
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之中,對于“泡泡”提示語的運用因其用法、作用而不同。因此,也需要采用諸多與之相適應的運用策略。下面結合日常教育教學經(jīng)驗中對于“泡泡”提示法的運用與經(jīng)驗總結從三個方面做出說明。
(一)“導航”運用法
“導航”運用法的意思是以“泡泡”提示語作為一個牽引路徑,令學生發(fā)揮出其自主性。比如,在《淺水里的小魚》一文中就出現(xiàn)了“如果你看到動物受傷了,你會覺得心疼嗎?”這樣的泡泡(位置在課文后),當學生完成課文學習后,教師就可以較好的利用備好的教案,按照課堂牽引發(fā),提示性的進行一些激發(fā)性引導,令學生以幾人一組的形式去討論作為“主人公的我”是否會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樣去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進一步令學生在自主組合之下,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并按照小組討論形式對課文進行主題回顧,然后尋找更多元的表達。這種導航運用法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按照“泡泡”提示語去主動的感受、體驗、轉(zhuǎn)換、表達學習到的知識,并由此進一步以個性化原理對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等。
(二)“話題”運用法
“話題”運用法主要抓住了“泡泡”提示語的價值引導與意義升華。換句話講,在課文中所應用的“泡泡”提示語在多情況下為學生植入了更為高貴的價值牽引,而這些價值與指導意義的內(nèi)涵往往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感悟。所以,此時就需要教師把握好“泡泡”提示語隱性提示的“價值與意義”,然后透過總結性的“多個話題”中心作為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理解、討論等。比如,在《荷花》一文中吐出“泡泡”的就是對白荷花大圓盤描寫的一段,而文章中的“冒”與吐出泡泡的“冒泡”相得益彰。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疑問句設,提示學生關鍵詞的存在,學生就可以根據(jù)扎眼的“冒”字更好的去把握這個描寫時的關鍵詞,并按照此方法對“長、鉆、顯、露”等詞匯進行有效把握。同時這種教師提示性的“話題”牽引可以激活課堂討論氛圍,有助于課堂教學張力的增強。
(三)“探究”運用法
顧名思義,“探究”運用法就是通過“泡泡”提示語為使學生認識到它所起到了線索作用,令學生根據(jù)“泡泡”提示語一步步的去思考課文中的內(nèi)容、思想、意義等。比如,以《翠鳥》一文為例,其課文中就存在引導學生去發(fā)生質(zhì)疑的“泡泡”提示語,其句子是“為什么叫翠鳥”、“翠鳥有什么特點”等。這句提示語明確了以問題為主導的探究式學習法,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些“泡泡”的作用,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討論、閱讀課文,并按照問題找到與之相匹配的答案。另一方面,在“探究”運用法之下,需要按照泡泡提示語由教師做進一步的牽引,為學生提供一些后續(xù)的同一主題的相關問題的解決等。
三、結束語
除了上文所述的對“泡泡”提示語的直接應用,還能夠按照這種思維方式開展一些延伸性應用。比如,以“泡泡”提示語的方法,問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何在,課文中的鳥屬于哪一綱、哪一科、哪一目,或者是什么種、什么屬等。這樣就可以令一篇文章在“泡泡”提示語引導之后既完成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也能夠解決對文章的理解問題,最重要的是還能夠進一步使其得到延伸性應用,為學生下一步的深入式探究提供方法與路徑。
參考文獻:
[1]裴娣娜.小學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及應用淺析[J].文教資料,2016(5).
[2]李曉東.基于小學生心理的教材設計創(chuàng)新特點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07).
[3]王長智.讓閱讀照亮每個孩子的童年——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09年0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