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萌??
摘 要:自緘默知識理論被波蘭尼提出以來,教育學領域中對緘默知識的研究越來越多。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潛在的緘默知識也在不斷地透視著其真實訴求,制約著教學效果。文章在概述緘默知識理論的基礎上,立足于緘默知識理論視角下分析如何將其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效果,使得緘默知識和隱性知識互化,并凸顯出來有助于有效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有效教學;知識互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與開展,在新課改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有效教學便成了教育領域研究的重要問題。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有效教學的過程會受到緘默知識的干擾,追求有效教學的做法便是從課前的準備、課堂的組織、課后的練習等幾個環節來提高實效性。所以有必要從緘默知識理論的視角結合有效教學的三個做法建構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及新課程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 緘默知識理論
緘默知識,又稱為隱性知識和默會知識,是由英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和思想家波蘭尼在《個人知識》一書中明確提出來的:“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學公式來表述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表述的,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緘默知識。”對于緘默知識理論比較形象好理解的就是冰山模型圖。海面上冰山一角的“顯性知識”和海面下深不可知的“緘默知識”構成了人類知識的總和。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正規形式加以傳遞、掌握和修訂,主要是事實和原理的知識,是一種可編碼的知識,具有邏輯性、共享性、批判性等特征。而緘默知識是一種通過感覺和經驗獲得的知識,難以通過正規的形式加以傳遞,進行邏輯的說明,具有緘默性、個體性和不可批判性的特點。可見緘默知識在人類的教育和生活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通過緘默知識的應用,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加有效、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
二、 緘默知識對于促進有效教學的意義
(一) 有利于重視學生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構建起自己的緘默知識體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下,學生的學習過程一直都在老師的引導與知識的傳授中被動進行,往往都會忽視學生內在的緘默力量。可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只是單純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顯性知識,而是應該在接收顯性知識的同時會將內在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進行轉換。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重視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主動構建起自己的緘默知識體系,靈活合理地將所學到的顯性知識內化并運用到實際生活與學習中去。
(二) 有利于不斷強化教師自我反思性,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
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自己的大部分教學行為是受內在緘默知識影響的,正視自己所面對的學生群體也同樣隱藏著大量的緘默知識,并且這些知識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著作用。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學生背后隱藏的緘默知識,擯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教學理念并整合到自己的教學理論體系中,進而形成一種理性的教育認識,才能更好地發展自我,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三) 有利于重新認識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突破教學難點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碰到教學“難點”問題。除了課程自身的復雜性的原因以外,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學生自身大量的緘默知識與顯性的課程知識相沖突而導致的,當這些緘默知識對顯性知識進行干擾而無法朝著同一方向發展的時候,就會影響到整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只有重新立足于緘默知識理論的視角去看待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才能更好地進行有效教學。
(四) 有利于創新教育的進程,打破傳統教育的狹隘性
傳統教育就是學生大都是在外部力量的強迫下來刻苦努力學習,并不是很主動或者是積極地發揮思考讓自己的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發生有效聯結。在這個需求創新人才的時代,只會死板做題拿分的人只會被淘汰。引入緘默知識理論可以提高創新教育的實效性,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緘默知識的存在,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將有關學習活動的緘默知識顯性化并得到檢驗、批判和應用,從而不斷提高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自我學習行為進行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從而促進創新教育的進程。
三、 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 備課工作忽視緘默知識停留于表面,教學效率受制約
教師的備課意識不足這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且有教師直接跳過備課階段,憑借教學經驗直接教學的情況。若老師對待學生的教學方法完全相同會導致學生個體認知和行為不同,考慮不到學生的生活境遇特別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所帶來的緘默知識差異,忽視學生掌握的緘默知識和認知模式,就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從而拉低課堂有效教學的效率。
(二) 課堂教學部分教師理念與行為脫節,緘默知識難挖掘
雖然新課程改革在不斷實施和開展,教師的教育理念也在不停地更新與完善,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行為與理念相脫節的狀態。單一教學的教學方式專注于對教材顯性知識的傳遞,照本宣科、枯燥講解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學生的緘默知識外顯受阻礙;學生緘默知識外顯受到阻礙不能有效地建立起與顯性知識的聯結,學習過程永遠只會停留在表面,甚至導致高分低能,會學不會用。
(三) 教學后續工作補給不足甚至是停滯,知識生成被抑制
整個有效教學的過程是從課前一直貫穿到課后的,如果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用分離,不通過實踐練習等方式進行鍛煉的學習是沒法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知識的,通過課堂40分鐘左右的教學只能夠把具體的教學任務完成而不能開展更多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學的后續工作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穩固或者是應用課堂所學到的顯性知識,反之學生很難真正地構建自己的緘默知識體系,阻礙知識的生成。endprint
四、 緘默知識視域下有效教學策略探析
(一) 落實課前準備工作,筑牢緘默知識理論根基
真正的有效教學需要從課前就開始做好工作,教師要基于緘默知識理論的教學觀念革新,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境遇特別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所帶來的緘默知識差異以及由此造成的學生個體解釋或理解教材知識時認識框架和行為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教學設計上打破固化教學思維,為動態生成式教學過程做準備,全方位考慮到學生的緘默知識以及在課堂教學中將要或者是由于個體緘默知識的差異導致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這些都是在教師備課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只有筑牢緘默知識理論的根基,真正落實到位課前的準備工作,才是實現有效教學前提的正確理念。
(二) 創設深度學習課堂,搭建隱顯知識互化平臺
有效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無疑就是把握好課堂的黃金時間創建情景體驗教學模式,喚醒學生緘默知識,為學生掌握緘默知識營造認知環境和載體。保證知識向真實情境的遷移,創設有利于師生平等對話的和諧課堂氛圍,才能讓學生敢于表達自身緘默知識。當接觸的顯性知識與他的緘默知識相一致時,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接受,從而對學習起促進作用;當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發生沖突時,學到的顯性知識就會不斷地受到干擾甚至歪曲,造成學習困難。所以教師要合理地彰顯、利用和保存有效的緘默知識,限制、摒棄和批判學生消極的緘默知識。創設深度學習的課堂,為學生的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三) 拓展有效教學外延,提供知識挖掘有力保障
實現有效教學就得延伸課堂教學范圍,跳出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的誤區。在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聯系的方式對自己課堂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應用,倡導“學徒制”的實踐學習形式。在這里所指的“學徒制”并不僅僅局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實踐學習關系,還可以擴大其外延,引導比較優秀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實踐經驗的方式來帶動在學習上相對落后的學生;在教學評價上也得打破傳統唯分數論的評價方式,倡導“身心合一”的教學評價,運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挖掘學生的緘默知識;課后不斷開展教師教學反思,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自身知識的完善和教育最優化,更有效地運用于教育教學中。
五、 結語
石中英教授總結過:“這種‘難以言明的緘默知識,是一切知識的主要源泉,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它既可以成為一種提高教學行為效率的資源,也能導致行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敗。”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認識到大量緘默知識的存在,教師也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緘默知識以及自己教學行為與緘默知識內在的聯系,認識到“緘默”的力量,不斷地挖掘、檢驗和修正學生的緘默知識,致力于與顯性知識的互化,使學生自己的緘默知識成為顯性的知識儲存的主人和向導,引導學生自主的建構與思考,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22-223.
[2]石中英.波蘭尼的知識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0(2):36-45.
[3]黃榮懷,鄭蘭琴.隱性知識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2.
[4]蔣茵.教師的緘默知識與課堂教學[J].教育探索,2003,(9):90-92.
[5]王新民.論教師的緘默知識及隱性教育觀念[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
張思萌,湖北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