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有關復習方法的討論越來越多。“四變”復習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復習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也逐步嶄露頭角,這種可以幫助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復習模式,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本文從高中政治主觀題的答題技巧出發,分析了“四變”復習模式在實踐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政治;主觀題;四變;復習模式
一、 “四變”復習模式簡介
“四變”復習模式,又稱為“三加一”復習法,指的是在高中政治主觀題復習過程中,通過改變“設問的角度”、“模塊知識”、“模塊知識與設問角度”、“材料情境”四個方面,達到一種“萬變不離其宗”的境界,從而對于各種各樣的考題都能實現有效把握和解決的復習方法。“四變”復習模式經過實踐證明,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解題技能和解題技巧,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 “四變”復習法的實踐舉例探究
如給定一段材料,2016年新課標高考文綜政治38題材料: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3年,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
材料一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了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增進了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與中國合作建設一帶一路的意愿。30多個國家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中國與相關國家合作建設了5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
材料二 國際產能合作是指兩個經濟體之間進行產能供求跨國或者跨地區配置的聯合行動。2015年底,中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20余個國家簽訂了產能合作協議。開展跨國產能合作的中國產業,既有以輕工、家電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以鋼鐵、平板玻璃為主的富余產能優勢產業,又有以通信設備、軌道交通為主的裝備制造優勢產業,同時還帶動了通訊等優勢行業的相關技術和標準。埃及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中埃國際產能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了石油裝備、高低壓電器、紡織服裝、新型建材、機械制造等產業園區。合作區吸引投資近10億美元,年銷售額約1.5億美元,年納稅約2億埃鎊,為當地創造了2000多個工作崗位。
1. 材料相同,改變設問角度
高中政治主觀題的設問角度無非是“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針對此段材料。原問題是(1)運用“當代國際社會”知識,分析“一帶一路”建設為什么能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2)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并結合材料,說明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對沿線國家和中國是雙贏的選擇。
首先為學生分析原來的問題和解題思路,“為什么”類別主觀題作答方式:
第一種:從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開。必然性亦可理解為緊迫性,也就是應客觀規律、時代背景而生的產物,是為了解決現狀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決此問題的重要現實意義。
第二種:從為什么要、為什么能的角度展開。一定要緊扣題意且聯系教材知識來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時還要分析能夠這么做的條件和社會環境。
第三種:從政治、經濟或文化、歷史或現實,內因與外因等角度展開,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意義、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直接到間接,先經濟后政治有次序,有條理地展開說明,由于本題設定了運用“當代國際社會”知識,所以不必從經濟方面說明。答案如下: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積極探索;有利于沿線各國人民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能夠促進沿線各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能夠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動中國自身發展。第二問是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了“為什么”,即對于沿線國家和中國的意義,答案如下:沿線國家:擴大產品供給;增加稅收;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 中國:擴大產品市場化;促進優勢產能“走出去”;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改變設問的角度,可以對“怎么樣”進行設問,此題可以改編為“中國如何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或者不限制主體直接問“如何抓住歷史機遇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啟發學生舉一反三,全面掌握“一帶一路”是什么,以及“一帶一路”帶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還有面對“一帶一路”各個經濟主體、政治主體應該做什么,匯總此類時政熱點,能使得學生復習時有的放矢。
2. 設問相同變材料
以2016年新課標高考文綜政治39題為例,第二問為:如何守護英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出的材料很多,除去材料中舉出的黃繼光舍身堵槍口,可以延伸出人民軍隊抗洪救災,以及當代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官員,反向思考,近年來貪腐橫行,《人民的名義》等反腐劇的熱播,都可以成為這個問題的材料,把這些材料匯總為一類,就可以總結出答題的規律,當然,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根據材料提出弘揚民族精神的新途徑和新方式。此題答案如下:尊重歷史事實,增強辨別信息真偽、抵御落后文化和錯誤言論的能力。利用網絡等大眾傳媒傳播英雄事跡,抵制和批駁肆意抹黑英雄,歪曲歷史的言行。大力宣傳英雄精神,使群眾懂得英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繼承和弘揚英雄精神。
這是一個“怎么做”類的問題,往大了說可以總結出“怎么做”類問題的答題思路。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哲學角度,都要考慮到黨、國家、公民等主體,分別怎樣做這件事,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明確限制主體的除外)。
3. 材料和設問相同,改變模塊知識
模塊知識即作答的范圍,承上文,“怎么做”類問題,從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哲學生活四個大方面來講。各類主體包括黨、國家、政府、國家機關(權力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人大、政協)、不同國家公民、企業、消費者、勞動者、個人等,在不同知識范圍的條件下,用的主體不一定相同。以題目設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體角色的視角立場上回答不同內容,所答內容符合角色身份。如經濟類題目:找找如何做的主體:國家、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或社會輿論;找找具體措施:宏觀上從兩個方面想想: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微觀方面想想:面向市場、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調整結構、宏觀調控、輿論監督、道德約束、法律法規等。
4. 模塊知識和設問角度同時改變
此類問題就是1和3的結合,把知識范圍和設問的角度同時改變,材料還是原來的材料,此時只要分析好材料,根據知識范圍,考慮設問角度的答題思路即可。設問如: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沿線各國應當如何抓住“一帶一路”歷史機遇促進自身發展。
三、 總結
實踐證明,“四變”復習模式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舉一反三,提高學習的效率,不用苦練“題海”戰術,掌握一個題,就能掌握一類題,不僅鞏固了學習過的知識點,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只有在復習過程中觸類旁通,靈活變通,才能理清試題的脈絡,了解知識點和問題、材料的內在聯系,實現良好的復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蘇躍民.探究思路方法提高解題效率——以2014年浙江高考政治主觀題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10):64-67.
[2]趙艷芬.巧分類 明題型 學解題——以2010年課改區高考政治主觀題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Z1):96-97.
[3]梁秀平.“四變”復習法的實踐探索——以高中政治主觀題為例[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7(2).
作者簡介:王愛華,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