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階段, 品德與社會課在素質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品德與社會來源于生活,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本文在分析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優勢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以期指導教學實踐。
【關鍵詞】小學教學 品德與社會 生活化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78-02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分析
1.教學內容生動形象
教學內容生動形象是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現實意義之一。生活化教學將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和行為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小學生由于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處于初級階段,更樂于接受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2.教學氛圍輕松愉悅
教學氛圍輕松愉悅是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又一現實意義。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應用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用貼近生活的例子,讓小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下了解品德與社會學科知識,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便于小學生理解。
3.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現實意義還表現在教學效果顯著提高方面。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而言,和傳統地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相比,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效果顯著,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有很大的提高,學生在課堂內可以及時消化所學知識,進而將枯燥的課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因此,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勢在必行。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
為進一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水平,在了解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優勢的基礎上,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下文將逐一進行分析:
1.教學目標,結合生活化內容
教學目標,結合生活化內容,是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關鍵。對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設計上,必須將教學目標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用生活化的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在具體做法上,如在講授“交通規則”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而且還可以通過播放生活實際場景視頻的方式,將路上打球、翻越護欄、鐵路放風箏等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危害重點講述,讓學生意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
2.教學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是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重要環節。生活中關于品德與社會的例子比比皆是,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收集生活素材,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創新生活化教學方式。如在教學“家人的愛”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以制造賀卡的方式,記錄生活點滴中家人的愛,寫上最想對家人說的話,指導學生學會感恩。
3.教學評價,讓學生觀察生活
教學評價,讓學生觀察生活,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至關重要。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而言,教學評價的作用必不可少,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美好品德。如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例,在“說聲謝謝”教學設計上,發散學生思維,拋出問題,我們在生活中什么時候說謝謝?然后引導學生從醫護關系、家庭環境、學校生活中分飾不同的角色,將鼓勵學生說謝謝的教學評價貫穿始終,教會學生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
4.教學拓展,提高生活化實踐
教學拓展,提高生活化實踐,是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有效舉措。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課內知識的傳授,還應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感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參加獻愛心活動,學生在和爺爺奶奶在交流互動中,更加懂得尊老愛幼的現實意義。
結語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應深入挖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從教學目標,結合生活化內容;教學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學評價,讓學生觀察生活;教學拓展,提高生活化實踐,積極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段紅國.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勢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2).
[2]劉文會.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
作者簡介:
何平(1971.07-),男,漢族,湖北恩施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