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翔
摘 要:本文結合筆者學校在線課程建設實際建設情況,建構了一套可操作、可拓展、可量化的高校在線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從課程框架設計、課程教學資源、課程活動與交互、評估與考核、學習者支持及美觀實用性6個維度進行深入的討論,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在線課程學生使用的滿意度進行評價研究。結果表明,該校學生對在線課程的建設與運行效果感到滿意。
關鍵詞:在線課程 層次分析法 模糊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a)-0186-02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學的教育教學方式也不斷在豐富,各高等院校的在線課程層出不窮,為使在線課程在高等教育領域發揮優勢,激發各高校建設出更多的精品在線課程,就必須構建出一個完善評價標準,發揮評價指標體系的診斷功能,引導和規范在線課程的建設,發揮在線課程對高等教育的推動力。
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突出新時期在線課程的發展規律與現代大學生學習習慣的特點基礎上,根據筆者學校在線課程平臺運行實踐及師生反饋的信息,發現影響在線課程滿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課程框架設計、課程教學資源、課程活動與交互、評估與考核、學習者支持、美觀實用性。基于上述影響因素,構建在線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12個二級指標的具體含義為:課程定位(A1)要明確本課程的內容范圍及學科性質等基本要素,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對象、學習層次及學習方法。課程結構(A2)要使得課程布局合理、結構完整,課程模塊結構清晰,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內容組織(B1)要求課程知識點覆蓋面達到教學大綱要求。單元模塊要形式多樣,資源豐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編排,充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教學設計(B2)各單元模塊的學習目標要明確,具有可測量性,要與課程目標始終保持一致;課程內容要形式多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習者。課程活動(C1)開設論壇、小組討論和課后作業等模塊,并通過以上模塊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性與協作性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課程交互(C2)通過課程論壇等模塊,促進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估標準(D1)提供具有描述性的課程評估標準及考核辦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評估策略(D2)提供形式多樣的評估策略(在線測試、考試、論文、小組作業、游戲等),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技術支持服務(E1)提供在線課程平臺、學習軟件工具的使用與維護技術支持服務。學術支持服務(E2)提供有價值的經典案例對課程額重點難點進行解析和突破。界面設計(F1)在線課程模塊布局合理,界面風格統一,文字表達得體,色彩協調,字體字號顏色適合閱讀。鏈接導航(F2)符合瀏覽規律,內容導航清晰,一目了然,易于上手。
2 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并結合專家意見,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表1中的各級指標進行分析,得到權重向量:,
3 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得到該校學生對10門在線課程各項二級指標的平均得分,如表2所示,將二級指標的評分代入隸屬度函數,建立模糊關系矩陣,得到歸一化后各指標的評判向量:
最終得到歸一化后總指標的評判向量:
4 模型的求解
本文采用加權平均求隸屬等級的方法,將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5個等級的分數分別定為1、2、3、4、5。計算得到一級指標與總指標的評分:
結果表明,該校學生對在線課程的滿意度總體表現為“滿意”。學生對課程教學資源和學習者支持這兩個指標的滿意度為“一般”。學生普遍認為學校的在線課程在頁面布局以及頁面總體設計上還可以稍作改進,讓學生有一種學習上的享受;在首次使用時,有一部分同學表示在線課程的入口有點難找;課程框架設計、課程活動與交互、評估與考核、美觀實用性這4個指標均為“滿意”,可見學校在線課程平臺在教學設計、師生互動以及教學效果方面還是能夠讓使用者滿意的。
5 結語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校在線課程的滿意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可以聘請在讀研究生擔任在線課程的助教,對學生在線提出的問題及時回復,反饋越及時,學生學習的效果越好。(2)在線課程設計者應該設計新穎、美觀、便于操作學習界面,從而增加學生使用的次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3)學校應該進一步改善校園的無線網絡,并保證信號的穩定性,充分挖掘學生的課余時間,使學生能夠在移動中進行在線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曹良亮,衷克定.在線學習者學習行為特點的初步探討[J].中國遠程教育,2015(3):56-61.
[2] 王直軍.基于超星MOOC平臺的學習者學習行為研究——以《楹聯鑒賞與創作》SPOC為例[D].福建師范大學,2015.
[3] 胡勇,趙鳳梅.在線學習成效的理論分析模型及測量[J].電化教育研究,2015(10):37-45.
[4] 常志鵬,卞良.在線課程平臺移動端APP的設計與實現[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1):171.